陈嘉映,1952年生,曾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说理》《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感觉与可感物》等。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乍一看书的题目,好像是要给出“好生活”的标准,恰恰相反,陈嘉映不是在写心灵鸡汤,他在从伦理的视角来澄清概念。什么是伦理与道德?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普适性与个殊性?真的存在普世价值吗?陈先生用最浅显的语言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一次又一...
评分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倾向,把一切行为都简单地划分为两类:奖励和威胁。视一个人是朋友还是敌人,一个信号有还是无,黑白高低左右,这些相对的观念对我们来说都如此自然。还有一种说法不是两个点,而是一个光谱,在对立的两物之间还有连续的很多个点,黑白灰的渐变。这两种说法都...
评分成功被安利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直到逛万圣时看到此书,才顺手买下。因为有标记书籍的购买时间和地点的习惯,在这买更有意义。对我来说,能逛书店,能看书就是良好生活啊。 书中从对伦理和伦理学的辨名开始,剖析内涵外延,后面对各种观点逐一展开评述。与之前上学时候啃...
评分在这本书里,陈嘉映提出了许多对当今社会的批判。经济学帝国主义将一切都视为利益与交易,忽略了人的个性。人的德性和效用被分离了,德性对行业的内向效用不再被重视,导致许多行业中一味追求外向效用的不良现象。分工的细化使人不再了解自己劳动的意义,只能依凭“我的工作对...
感谢时代有陈嘉映
评分啊!我的学术idol!既能静下心严谨地翻译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又能将所思所想用大白话和生活小事跟所有人讲明白。而我,静下心读海德格尔都做不到…long way to go …!
评分本来就对陈嘉映印象颇好,但没怎么认真读过,想不到是真么的好,精微朗畅,具体切几,用大白话讲来,背后却是对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亲切的体味。这才是读哲学想哲学的意义吧:让自己更清明。党国研治哲学诸公,或许要推他为第一人了。
评分八个字可以概括此书:循循善诱、谆谆教诲。1、全书可以看做是一种伦理学基本原理的“注疏”,但书名有一个隐含的大前提:(在当代中国)何谓良好生活?这一前提很重要,因为中国的环境实在太考验个体的道德行为了。2、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理学”或“心学”,有些专研朱子和阳明的学院派,著作又多又厚,却既不能切入现实,也与学术无补。3、我这次读的并不细致,而且常常被某一篇章或某一段落的精彩分析所吸引,并没有得到全局性的领悟,掩卷沉思,反而有些无措。不过,这恰恰是心安理得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的状态,或许正是良好生活的良好开端吧。
评分诚心想涨姿势,却没有什么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