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著名作傢。1947年度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主要作品有《人間食糧》《背德者》《窄門》《僞幣製造者》等,1909年與友人創辦《新法蘭西評論》,對現代法國文學産生巨大影響。他先是蘇聯事業的同情者,繼而加入共産主義陣營。1936年6月17日,紀德應蘇聯政府的邀請,以國賓的身份齣度高爾基的葬禮,並對蘇聯進行瞭為期十周的訪問。然而,想象中理想的蘇聯與實際情況差距太大,他發覺自己原來陷入瞭烏托邦式的空想之中,訪蘇歸來,紀德不再是共産黨人瞭。歸國不久發錶《訪蘇歸來》,3萬多字的短文,加上次年齣版的《附錄》、《對正》等材料,也不足10萬字,可是卻掀起軒然大波,一夜之間,紀德就從蘇聯和共産主義的友人變成“敵人”。當年那種辯論和攻擊的激烈程度,隻有經過重大政治運動的人,纔能有所領會。
对11月22日出生的人而言,生命最大的意义就是追求自由与解放。 纪德,生于1869年11月22日。他始终保持自由的灵魂,不为任何权利服务。这大概也是导致他的书无论在哪个制度的社会都曾被列入禁书的原因。他只忠于自己,当下的自己。 他游历了非洲,目睹法国对殖民地资源的盘剥,...
評分纪德的这本书比他的小说让我读着快捷,却比他的小说让我读得痛苦。完整看完之后,又重新放在桌上,等着慢慢再读。这个深秋初冬,它成了我桌上不离的伴侣,到我今天想要将它放进书柜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应该给它写几句。 时政,是我早已经以“不复问人世兴衰”我托词再也不论了...
評分纪德在这里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做到了公正地为人类进步而战斗。一向不说谎的罗曼罗兰却自毁名声。 今天看来,书中所写的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缺点已是众所皆知,孰对孰错都很明了,只是当时指出真相却要承担巨大风险与压力。甚至在今天,这本小书中文版的前言后记里,也不...
評分纪德的嘴是不会说谎。因为对苏联的深沉的爱,他勇于揭露苏联社会中的黑暗。从纪德的书中,看不出他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失望,更多是对于革命的得利者(篡夺了革命领导权的官僚)的一种谴责,从纪德的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纪德所...
評分从苏联归来,他反戈一击 邀请他访问苏联,给他好吃好喝好招待,但他随即成为斯大林政府眼中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因为他忠实于真相,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发表了一本记录苏联见闻的薄薄的小册子。 因为这本书,苏联收回了曾给予他的全部赞誉,并组织一批人对该书进行了批驳...
勇氣!
评分幽默與嚴肅並存的一部遊記,“五小時乾八天活”惹人發笑,幻象教育以及其導緻的同化與自傲則令人似曾相識,紀德堅信傷人的真話纔能帶來最終的愈閤,並企圖尋找命令遭背離的路徑緣由,其書中對蘇聯的肯定和批判都是無比真誠的,值得所有人脫帽緻敬。現實中的蘇聯卻未能如其所願改過自新,反而重復犯錯,使革命的光輝和人類的真理淪為荒誕不經的談論,最後黯然解體。共産主義本該保證人格的自由發展,蘇共卻因種種原因限製自由並最終進化為常態。李玉民的翻譯與鄭超麟的有天壤之彆,其生澀且陳腐到瞭難以忍受的地步,不愧是法國文學毀滅者。
评分托剋維爾語,混淆暴君的統治與愛好秩序。該書是紀德的訪蘇幾地的記錄以及演講,此外還有其的答辯;描述瞭一個我們通常所知的蘇聯,單位體製、思想整齊劃一、黨、物質短缺與低質量、平庸狀態,勞動改造新人,同時新階層在形成,社會中告密、流放不是新鮮事;蘇聯帶來瞭一個意識形態,帶來文化園、廣場、勞動休假等等製度,這些是新世界的象徵,所謂産品豐富,工農愉悅精神、發展自我的思想;社會主義國傢意識形態競爭,重視宣傳(友誼商店特供),以及與落後民族相結閤的民族自豪感;文藝界批判形式主義,政治領域抓托洛茨基分子,消滅異端;其時的改造精神,選拔孩子,選拔積極分子;紀德的嚮往是個性、寬容、工業化、勞動人民平等的社會;見過布哈林;什麼樣的成就與十月革命可匹配!。疑惑:政治機器的效率問題,日常效率低下,可處決處效率似高。
评分時隔十年,重讀。
评分紀德的這本小書裏,許多的話如語錄一般,可以作為本書的總結。作為後來的人,再看這本書裏寫的和後來的曆史,紀德的勇氣和良知令人欽佩。麵對無數的詰難,紀德大概隻用一個詞迴應:真實、真相、真話。不得不說,今天看來,書裏的每一句話都打在蘇聯和它的徒子徒孫臉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