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民盟中央委员。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为费孝通教授做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发表文章于《中国社会科学》、《读书》、《东方》、《随笔》、《温故》等刊。出版著作《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等。
特别感谢:本书摄影沈继光先生(即《物语三千》、《乡愁北京》作者)。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
“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
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书影则匠心独运,蕴涵丰厚,味道绵长。
初版以来,窗外银杏新添三个年轮。三轮枯荣,《纸年轮》缓缓接收的微光,来自万千读者。今增订新版,收入序言《书里有微光》,继续体会人书相遇的喜乐,欣赏浩瀚的人文风景,知道更多的人和事,了解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两个月之前,大约是书刚刚上市之时,在万圣书园买了这本。没有按照顺序一篇篇读,只是挑自己感兴趣的先读了罢。张先生所写与我想象得不同,我以为是书评,其实更多的是张先生对书作者生平、环境、平素渊源的一些记忆、一些陈述。看了很多篇,觉得应该力荐。本书无关学术...
评分《 纽约时报 》书评版编了一百年后,出了一本回忆百年阅读历程的巨著,精选了1897年至1997年间刊登过的两百多篇书评。此书2001年出了中文版,名叫《 20世纪的书 》,八百多页,近八十万字。 中国有个读书人张冠生,可能受此启发,启动了一项个人读写计划,选择1910年到2010年...
评分本來想買,但查閱到圖書館有藏,幾乎沒人借閱,用週六一天把該書翻閱一邊,冠生先生讀書喜用"百度百科"(不由的想起近期的cctv《中苏外交档案解密》"尤裡的復仇"),用百度和google檢索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特別是談《顧準文集》的時候,以檢索量來應徵顧準寂寞,有失偏頗。 話說過...
评分记得有一本《改变人类历史的30本书》,是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本书将视角放到了中国,盘点民国以来改变中国的那些印刷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但真正普及,却是近代的事。所以在现代出版面前,我们其实仍然幼稚,一本书能引起巨大轰动,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这...
静读2016-57#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评分可以感觉到作者的一腔正气,制于篇幅,所言有限而已。
评分100年100本书,有意思。
评分从1910年代至今的中国百年读书史。可以明确看出:曾经耗费几代人心血思考和验证过的问题,而今已被彻底遗弃;已经得出结论的问题,如今被推翻、粉碎,然后假装一切都在变好。时间在前进,时代在后退,所谓知识付费时代,其实是资本占领了高地,无知和谎话横行。过去的人尚且肯以一己之肉身思考,而今连此般风气也荡然无存,幸耶?灾耶?
评分这本书介绍的是到2010年为止的一百年的一百本书,还是挺有创意的。民国年间的那些书代表性好像不是很强,也不容易看得到,了解一些可也,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1978年以后的著作,如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1979年《西行漫记》、1980年《围城》、1981年《傅雷家书》、1982年《世界史纲》、1983年《第三次浪潮》、1985年《宽容》、1986年《江村经济》、1987年《随想录》、1989年《球籍》等等,每一本书都是当年青年人的持续关注的热议话题,影响了一代人的思考方式,培育了社会的读书风尚,也引起了社会、科技、人文等领域内的变革。这些书让人觉得非常亲切,都是曾经读过的熟悉著作,也就是介绍我们一代人曾经走过的历史,不由得让人有些怀旧,其他一些书也有参考价值,总体而言这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