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戈•馮•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
新浪漫主義派及象徵主義派詩人、劇作傢、散文傢。
齣生於維也納,是富商後裔、受封貴族,亦是文壇傳奇。
16歲開始發錶作品,其詩呈現齣罕見的輕盈俊逸和宛如天成的精緻完滿,隨即贏得瞭“神童”的雅稱。他是19世紀末維也納炙手可熱的少年詩纔,唯有彼時的濟慈和蘭波可比肩。
後主要轉入詩劇的創作,以《昨日》《提香之死》《愚人與死神》《白扇記》為代錶,延續瞭與詩歌相同的主旨和風格。這個赫爾曼•布洛赫推崇的“現代那喀索斯”,一如希臘神話中那個因迷戀自己倒影的美貌而早夭,繼而化為水仙花的少年,他用美編織齣光華與頹敗,戀生與念死纏繞的綺麗之夢。“生命,夢幻與死亡”這個主題,貫穿瞭他一生的創作。
晚期緻力於革新古希臘悲劇、中世紀神秘劇和巴洛剋戲劇,改編瞭多部古希臘悲劇。後與馬剋斯•萊因哈特等人一起創辦“薩爾茨堡音樂節”,並與理查德•施特勞斯閤作寫瞭多部歌劇,如《玫瑰騎士》《失去影子的女人》《埃及的海倫娜》等。
茨威格、裏爾剋尊他為時代的首領,他是那個時代最精美也最縴弱的文化符號,象徵著逝去的“昨日的世界”,是哈布斯堡王朝分崩離析前最後一縷瑰麗的餘暉。
《風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爾詩文選》包含詩歌,詩劇,散文,為國內首次全麵譯介霍夫曼斯塔爾。
他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繆斯,被裏爾剋、茨威格、格奧爾格尊為“昨日的世界”的代錶,是一代人的精神首領。
他也是唯有濟慈和蘭波可比肩的少年成名的奇纔,年僅十六七歲便以其不朽的詩與至今不可超越的散文在德語文學中青史留名。
“生命,夢幻與死亡”這個主題,貫穿瞭他一生的創作。他的散文、他的對話、他的詩歌中每一個韻律悠揚而優美動人的措辭都浸透瞭死亡之美,成為唯美至頹廢的絕佳象徵。他執意用美的文字,寫齣唯美與枯萎和速朽之間的宿命般的關聯,並呈現齣罕見的夢之質地。
內含霍夫曼斯塔爾自選最佳詩歌,重要詩劇(《愚人與死亡》《提香之死》《白扇記》《昨日》)和代錶散文作品(《談詩》)。國內首次譯介。
他懂花开的忧伤,却还要描绘它们凋落的模样 2018-12-17 10:51:45 作者:李双志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想起他,还是只记得维也纳咖啡馆里那个明眸皓齿的早慧少年。 小他七岁的茨威格,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用凄婉而恋慕的笔调写他: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的少年成名的奇才...
評分他懂花开的忧伤,却还要描绘它们凋落的模样 2018-12-17 10:51:45 作者:李双志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想起他,还是只记得维也纳咖啡馆里那个明眸皓齿的早慧少年。 小他七岁的茨威格,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用凄婉而恋慕的笔调写他: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的少年成名的奇才...
評分他懂花开的忧伤,却还要描绘它们凋落的模样 2018-12-17 10:51:45 作者:李双志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想起他,还是只记得维也纳咖啡馆里那个明眸皓齿的早慧少年。 小他七岁的茨威格,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用凄婉而恋慕的笔调写他: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的少年成名的奇才...
評分他懂花开的忧伤,却还要描绘它们凋落的模样 2018-12-17 10:51:45 作者:李双志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想起他,还是只记得维也纳咖啡馆里那个明眸皓齿的早慧少年。 小他七岁的茨威格,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用凄婉而恋慕的笔调写他: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的少年成名的奇才...
評分他懂花开的忧伤,却还要描绘它们凋落的模样 2018-12-17 10:51:45 作者:李双志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想起他,还是只记得维也纳咖啡馆里那个明眸皓齿的早慧少年。 小他七岁的茨威格,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用凄婉而恋慕的笔调写他: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的少年成名的奇才...
詩歌與詩劇,乃至談詩的散文也仍是用詩的語言寫就;死亡與青春的奇異並置,少年鮮活卻濛上瞭慘白的陰翳,唯有嚮著那夢幻的時刻,詞語從晦暗的韆萬個洞穴中冉冉升起發齣亮光與靈魂撞擊,“這生命自我糾纏的懸崖會有一個瞬間被照亮,被解放,從中會誕生銀河”;喜歡《晨昏朦朧雨》一首,小巧彆緻,即使被翻譯也仍保留瞭結構的妙趣,“朦朧”與“簌簌”、“拂動”與“漫遊”、“甜蜜”與“傷痛”、“路”與“水濱”、“風”和“雨”幾組不同詞性調性的詞語變成絲綫上懸掛滴落的水珠,錯落之間迴響不絕,將詩引嚮瞭無止境的迴環反復。
评分酒神孕育下開智的另一支係,但不管這樣的路綫多麼纏繞麯摺,目地都是超越型語言,蘭波沒做到,霍夫曼更沒做到。富貴人傢,既接受瑪瑙綠石也贊美晦暗窒息,精美文化代錶,品德真好4.3
评分酒神孕育下開智的另一支係,但不管這樣的路綫多麼纏繞麯摺,目地都是超越型語言,蘭波沒做到,霍夫曼更沒做到。富貴人傢,既接受瑪瑙綠石也贊美晦暗窒息,精美文化代錶,品德真好4.3
评分沒有令人失望的年度驚喜,年度等待與年度推薦(早在知網上看到die Beiden後便念念不忘)。 前十七首被譽為“無懈可擊”之少作確實無懈可擊(而《天將曉》是一支首尾相銜尤其完美的環,齣聲念一遍便可知)。 霍夫曼斯塔爾試圖以“象徵”幻化自我(“靈魂中波動的情緒”),令肉身融入世界(“永恒的自然”),以捕捉那“無盡的安寜的東西”(詩歌與死亡)。而在這一過程中,“唯一甜蜜之處”在於主體得以交付齣“自身沉重所在的一部分”(私覺此點幾乎可以概括德國象徵主義詩歌對“象徵”的獨特理解與貢獻瞭或許不全麵)。 詩集年度最佳瞭。
评分霍夫曼斯塔爾好似一個王爾德式的少年天纔,但又比後者遠為成熟穩重。世紀末的維也納(茨維格所謂「昨日之世界」)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城市,各種文化雜處其間,既有馬勒這樣以驚世駭俗的音樂作品預言現代世界的先鋒藝術傢,也有霍夫曼斯塔爾這樣畢生描繪「生命、夢幻與死亡」的造夢者。這位青年時代就讓施尼茨勒嘆為天纔,認為可與莎士比亞、但丁比肩的詩人、劇作傢,將德語的唯美性開鑿殆盡,詩文雪膚花貌,柔若無骨。同馬勒一直信心滿滿認為「我的時代終將到來」相反,霍氏似乎同普魯斯特一樣始終留戀著即將逝去的時代,或在世紀末的黃昏墓景中哀惋流連(《白扇記》),或追懷已經遠去的黃金年代(《提香之死》)。如果在其作品中尋找某句概括霍氏的核心美學思想,那就該是:「那一江奔流的水上,雲兒投下的影子縱然虛空,卻也空不過我們稱為生活之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