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安妮•阿普尔鲍姆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和编辑部成员(2002—2006)。毕业于耶鲁大学(1986),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1987)。曾担任(伦敦)《旁观者》杂志国外编辑,《经济学家》杂志驻华沙记者和网络杂志《石板》以及一些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作品还发表在《纽约书评》、《外交季刊》、《华尔街日报》以及许多其他报纸刊物上。
她的著作还有《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欧洲的中间地带》(1996)
《铁幕:重压之下的东欧,1945—1956》(2012)
译者戴大洪
译有《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
作者为中文精装版特别作序并签名、新增数十张古拉格劳改营照片、译者重新修订
精装 签名 限量 珍藏本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权威性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本书荣获普利策奖、达夫•库珀奖
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
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
新浪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
《作家文摘》2013年度十大影响力图书
《都市时报》2013年度十大好书、
《北京晨报》2013年年度致敬图书(历史类)
《出版商务周报》第二届(2013年)风云图书
到2016年圣诞节,苏联解体已经过去25年了。在这个时代说起纳粹的集中营,几乎没有人会为之辩护。但是说到古拉格,你可以找到一堆奇谈怪论的说词。我觉得任何人谈到古拉格应该像谈到纳粹的集中营一样。马加丹,沃尔库塔,诺里尔斯克这样的名字应该与奥斯维辛,布痕瓦尔德...
评分又是古拉格啊。 刚看到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如上,然后下一个念头就是“不知道和古拉格群岛有什么不同”——毕竟索尔仁尼琴的那本书给人印象太深了。 买回来看完之后发现确实有不同,比起索尔仁尼琴的回忆录手法和布尔加科夫的文学手法,这本书作为一本严肃的历史纪实著作要更为...
评分到2016年圣诞节,苏联解体已经过去25年了。在这个时代说起纳粹的集中营,几乎没有人会为之辩护。但是说到古拉格,你可以找到一堆奇谈怪论的说词。我觉得任何人谈到古拉格应该像谈到纳粹的集中营一样。马加丹,沃尔库塔,诺里尔斯克这样的名字应该与奥斯维辛,布痕瓦尔德...
评分意大利著名作家,同时也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普利莫·莱维,在他自杀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中反复提到一个集体梦魇似的场景。他和那些囚犯生活在奥斯维辛时总是梦到,他们回到了家,向所爱的人讲述自己的苦难,但是没人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就在那一刻,他才深刻意识到集...
评分自从这书的中译本出来后,天朝里说索尔仁尼琴造假的黄俄孝子变少了,安妮阿姨不明白为什么希特勒的暴行广为人知,而古拉格却被埋没,个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世界是左棍掌握主流话语信息,极左的慈父是对白左(罗斯福等)有不少吸引力的,所以他们就联合起来掩盖。至于我看这书那是一点都不同情悲伤,而是是很高兴啊,他们被整我很愉快,毛子民众大部分都是下流的,当年俄国内战时他们很多都不帮高尔察克将军,作壁上观,而且还有不少加入红军,所以苏联这红色地狱是他们自找的,不让慈父狠狠地整他们一顿,不足以安慰白卫军将士的在天之灵啊。
评分一部编年史,也是一部关于苏联集中营的百科全书。可以和古拉格群岛对照阅读。
评分没想到竟是这一部比砖头还厚的书陪伴我度过一段阴霾的日子。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的苏联,很有可能我会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劳改营,然后,在饥饿中强制超负荷劳动,伴随着失去所有:健康、尊严、廉耻、自由、人性和生活的希望,我想,我可能是最早死掉的那一批吧。也可能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才会知道自己的生存意志到底有多坚强。再次庆幸自己现在身处的世界尽管各种不完美,但还好不是古拉格。
评分不了解历史的人注定要在未来犯下同样血腥的错误。
评分在我们的劳改营,不但要求你做一个苦力,而且还要求你在干活的同时歌唱和微笑。他们不只是要压迫我们,他们还要我们为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