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象征”等乍见之下如咒术般的要素,毫无疑问地在近代国家更具重大意义。本书从中国近代史上国旗、国歌、国庆的诞生和演变过程着手,探讨近代中国各时期的政府、政党、知识分子等,如何将仪式或象征利用于唤醒国族主义,具体而言,是以何种政策或运动来实施,而当时的人们对此又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选题重大,论述一般
评分很少见到没有著者序译者序的书了,偏偏这本书我特别需要知道译者为什么要把“nationalism/ナショナリズム”全部统一翻成“国族主义”而不是更契合原文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难道“国族=汉族”吗?很多语境下(尤其排满),汉语“国族主义”的使用非常滑稽而牛头不对马嘴。小野寺史郎的实证研究自然好的无话可说
评分“仪式”和象征“在前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从礼部一直作为六部之一便可见一斑,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仪式“和”象征“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本书正是通过分析国旗、国歌、国庆等现代意义上的”仪式“和”象征“元素,展现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政党和政权,是如何借助这些元素发起民众整合,唤起民众心中的国家情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对于这本书而言,最遗憾的是分析时段到民国后期就戛然而止,如果能加入中共的国家象征与国族主义的分析内容,就更加完整和全面了。
评分本书从国旗、国歌和国庆(纪念日)探讨近代中国国家象征的营建。作者认为此过程首先是近代化的国际性产物,肇始于晚清的“国家间礼仪竞争”,然后从民间向官方逐渐开始自觉将其利用;缺乏实力派人物,更使得形象化的模范价值构成国族凝聚的核心。作者虽然避免两阶段论的武断划分,承认北京政府时期国旗国庆知识普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但是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之间的区别其实无法回避,后者更重视“神圣化”,政治意志的自由表达逐渐被抑制,国家象征与执政党凸显一元化与体系化。与前人研究相比,作者在更长时段内展开研究,并进行多个维度的分析与比较——不仅局限于北京与南京政府之间,亦提及抗战期间维新政府、重庆政府,之后的共和国政府与战后国民政府,从而更清晰地观察中国近代国族主义塑造的发展后续与结果。虽无多少新见,但细节展现充实。
评分东京大学出版会是怎么看上这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