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靖华(Kenneth J.Hsu)1929年生于中国,1953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的石油公司(1 953-1 963)和大学(1963-1967)工作,其后前往苏黎世瑞士联邦技术学院(ETH)担任实验地质学系主任。退休后从事商业开发。作者为当今知名的地质学家,曾获得欧洲及北美地区地球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沃拉斯顿奖章(1 984)和彭罗斯奖章(2001)。此外还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雅利安人的故乡在哪里?北方蛮族的疯狂入侵是为什么?气候变化的周期有多久?玛雅人由数百个城市大出走的原因是什么?尼安德特人是消亡了还是被融合了?阿勒曼尼亚又为什么被称为“十分之一之地”?这是一部人类的大历史,作者从气候变迁的角度系统解读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全书格局宏大,鞭辟入里,内容则涵盖地质、气候、生物、考古、语言、政治、军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等领域。作者深入浅出,在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保证了可读性,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其间还就许多历史悬案给出了大量推理和研判,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作者最后感慨:“小冰川期为需求而战,气候最适期为贪婪而战,气候创造了历史,但人类的痛苦永远挥之不去。”"
作者是科学家,讲的故事非常玄妙,故事非常玄妙,但论据非常充分,一切论据都指向了一个“反科学”观点:全球暖化不是人类造成的,它只是地球气候的循环变化而已。 故事开始特别有趣,从台湾大鬼湖岩层采集的沉积物芯上有两条白带,被验证是从遥远的大陆西北黄土吹过来的,分别...
评分本书与我近期看的历史人类学书籍的风格略有些不一样。 作者成书的时间较早,文字内容都以“朴实、书面化、干料足”为主,但是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之后再去看,才能够看得懂。 说实话,这个对我有些晦涩了,我已经尽量在看,并且同时做了笔记,但是还是越看越有些摸不着头脑的...
评分老教授的好作品,可惜中文版翻译的晚了,时效有些滞后。不过十六年后今天仍旧非常精彩可读,尤其是最后两章,关于盖亚理论经典演绎,关于商业时代背景下能源战争的思考和案例。
评分科學知識豐富的書,內容涵蓋地質、氣候、生物、考古、語言、人類學與歷史學等領域,雖說作者想寫出平易近人、且帶著印象派風格的作品,但他引據資料實在太豐富,思考又細膩,怎麼看這本書都比較像是寫實派風格。 這本書有種主觀性,認為氣候是驅動歷史的關鍵機制,而影響氣候...
评分本书与我近期看的历史人类学书籍的风格略有些不一样。 作者成书的时间较早,文字内容都以“朴实、书面化、干料足”为主,但是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之后再去看,才能够看得懂。 说实话,这个对我有些晦涩了,我已经尽量在看,并且同时做了笔记,但是还是越看越有些摸不着头脑的...
作者是个左翼知识分子,他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底色有交待。从其行文中也可见,他仍然批评“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左翼有两种,一种是为非理性、野蛮人辩护的浪漫派,一种是科学主义、唯理主义者。作者属于后者,因此将历史问题解读为科学中的环境研究。当然,书中很多内容还是蛮有趣,比如他论证欧洲人祖先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论证印欧文化迁徙的语言考古学证据等。视野、知识量、跨学科都有其过人之处。不过,将大量历史事件均视为环境气候变迁的结果,并最终规约于理性主义的“科学”结论,这在我看来,是无视历史丰富性的工具理性结果。
评分购于南昌图书城。
评分驳杂无序,一些论断略民科
评分我决定了,以后看了两页提不起劲的书就果断弃。关于本书,我也不多说什么了,我觉得作者没给我一种“这个领域里很厉害的人呢,好膜拜啊”的感觉。
评分地质科学家眼中的“游牧-农耕”之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