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83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1847年在安默斯特学校毕业,是年9月进曼荷莲女子学院就读,一学期后因病辍学。狄金森成年后大部分的时间幽居在父亲的家中,除了为父亲烤面包及照顾多病的母亲之外,诗歌与父亲的小花园便是她的全部生命。狄金森在生前写了大量诗歌。1886年去世后,亲友将狄金森的诗歌整理出版,在诗坛引起极大反响,诗集多次再版。狄金森在世时最钟爱的与外界联系的方式是书信,书信于她“就像永恒,因为它是灵魂赤裸的袒露,没有任何肉体的朋友。”她的书信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不仅是研究狄金森的重要史料,亦以其文笔独特的风格极具艺术价值。狄金森的诗文,正如她的一生,即简单又深邃,即朴实又奇特,保藏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狄金森诗歌含蓄隽永,本书精选诗歌和书信两大部分,主体诗歌部分是在二十年前作单行本出版的诗选的基础上重新增译并加润饰而成;而书信部分则是新增的,填补了空白。译笔忠实而流畅,得狄金森的“神韵”,是一个难得的译本。
1 这是一个目前国内相当优秀的选本。诗分五类。 特别是狄金森的书信,选了数十封,除了她亲属的以外,还有其诗歌评论者希金斯、秘密恋人洛德的通信。 即使是翻译的文字,你也能够感受到狄金森的热情,对人真挚而充满洞见,同时又毫无保留的就告诉对方,哪怕是跟对方关系搞僵。 ...
评分远离尘世的喧嚣,只为心中的宁静,在孤独的岁月里,柔情四溢,内心深处的期盼,自我的沉醉,才有了激情的诗歌。 不常出门却能感官整个世界,无论是诗歌的抒情,还是与友间的书信往来,平淡中的乐趣,一次又一次的写作,内容朴实,充满韵味,有感伤也有激情。 以个人的视角,对...
评分远离尘世的喧嚣,只为心中的宁静,在孤独的岁月里,柔情四溢,内心深处的期盼,自我的沉醉,才有了激情的诗歌。 不常出门却能感官整个世界,无论是诗歌的抒情,还是与友间的书信往来,平淡中的乐趣,一次又一次的写作,内容朴实,充满韵味,有感伤也有激情。 以个人的视角,对...
评分远离尘世的喧嚣,只为心中的宁静,在孤独的岁月里,柔情四溢,内心深处的期盼,自我的沉醉,才有了激情的诗歌。 不常出门却能感官整个世界,无论是诗歌的抒情,还是与友间的书信往来,平淡中的乐趣,一次又一次的写作,内容朴实,充满韵味,有感伤也有激情。 以个人的视角,对...
评分1 这是一个目前国内相当优秀的选本。诗分五类。 特别是狄金森的书信,选了数十封,除了她亲属的以外,还有其诗歌评论者希金斯、秘密恋人洛德的通信。 即使是翻译的文字,你也能够感受到狄金森的热情,对人真挚而充满洞见,同时又毫无保留的就告诉对方,哪怕是跟对方关系搞僵。 ...
相对于翻译的不着调的诗,我更喜欢后面信的内容!狄金森的生活思想与文笔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邃。这确实难得,老去的时候,依旧有一颗赤子之心!
评分译笔较婉约典雅,但和江枫译本对着读,也发现不少问题。江枫选的诗更能看出狄金森的天赋――渊博的知识,熟练且大量的生活语言,独特的想象力――她在窗前凝视广阔的天地。而这个选本比较苍白,让我觉得狄金森是个与世隔绝的女子。另,诗歌部分有注释会更好~
评分版本一般吧。诗和信的翻译跟原本的气息距离是有欠的。这首还好,“风只有很少的职责-/送船扬帆出海/建立三月/给洪水护航/并且引领自由”,像“这是我给世界的一封信/却从未得到回音-”,苦涩感就不如传记那本书的翻译,“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世界不曾写信给我“。译诗,多说两句。现在看来双语并置形式比较好。真实的韵律还是存在诗人本身的语言中。翻译给一个词意方向的参考就差不多了。更细微的阅读反应和空间不能在完全的译文中去获得。就比如隐藏在乌云中的雷声,比最后哗啦啦的倾盆大雨要震慑人心得多。能在基本的理解状态里读原诗有点像听乌云里的雷。然后。作为那种穿过岩石的创作者。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整个层面抵死穿越,狄金森这种,是就着一个钻点,钻穿。她推开边界在于那个钻点,有时是岩石,有时沉入深海,有时跳下了山渊。
评分相对于翻译的不着调的诗,我更喜欢后面信的内容!狄金森的生活思想与文笔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邃。这确实难得,老去的时候,依旧有一颗赤子之心!
评分1. 不太喜欢这个翻译,押尾韵太多太刻意了。 2. 原来人人都会恋爱脑???? 3. 狄金森的文字有一种少女的纯洁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