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
1956年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数年,然后当兵、复员,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三年后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雷颐自选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裂缝》、《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历史何以至此》、《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逃向苍天》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获奖辞: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近代史专家雷颐的新著《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以晚清名臣李鸿章从发迹到去世的重要奏折与信函为切入口,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表面上看,他从“为官”、“外交”和“洋务”三个方面考察了李鸿章一生的为人和事功,实际上作者在展现李鸿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发迹轨迹的同时,更向读者展现了这一幕背后,晚清帝国逐步崩溃的全过程。
既要做官,又要做事,但首先是自保,这才是李鸿章的立场。全书由这点出发,论及李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对李鸿章作为改革先锋的一面大为褒扬。
本书从李鸿章一生的重要奏折和信函切入,从“为官”、“外交”和“洋务”三个方面考察了李氏一生的为人和事功;既有对其官场老谋深算和打报告艺术的精微探析,更有对衰世忠臣在大变动时代里努力有所作为、又终不能有所大为的无奈与凄凉的同情与感叹,同时那个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现况,在书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本书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从发迹到去世的重要奏折与信函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发迹轨迹,也可以看出晚清帝国逐步崩溃的全过程。李鸿章的官场心机、政治手段,尤其是其向“中央”打报告功夫堪称一绝。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上下级关系存在的地方,本书都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李鸿章的一生功过参半这是毋庸置疑的,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亦褒贬不一,但我对李鸿章始终抱以崇敬之意。李鸿章一口血一把泪为清朝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李鸿章最应被后人铭记的是他极力推进清朝的洋务,倾其力与保守派作斗争,虽然最终也没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评分这是我第一次看雷颐同志的书。但个人认为写的非常深入,并且分析的也很透彻。刚好在看书的同时,我在看《走向共和》的电视剧,虽然该剧在电视上被禁了,但在网络上还是可以找到的。书中的很多观点和写法与该剧中的表演非常相似。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存历史课本的一次冲击。我个...
评分首先要说的相对于该书诸多荣誉来说,本书的内容稍显不足。过多的引用古文对于专业爱好者来说是福音,但对象我这样的半吊子文言文来说就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 还好,书中的奏章能看懂多半,很多看不懂凭借上下文也能猜个三两份。应该说晚清的时局之中,李鸿章算是开明派,如果...
评分 评分我的收获: 李鸿章的发家史及与曾国藩的关系;中国如何一步步失去对藩属国的控制,它们的时间大多外1870年前后;义和团运动下的清廷官员的命运;李鸿章与洋枪队的关系史;洋务运动的艰难开展与李鸿章的手段;中国天朝上国观念的内涵及如何一步步被突破;李鸿章的为人处世(对曾...
中间一段丧权辱国之事,看着颇为难受。然而,从中仍然可以看出现代政治公关的影子。
评分本书荣誉不少,但一读之下,感觉其实难副。
评分很喜欢这种写法,各个领域,文本从来都是基础。
评分想要拯救清朝的心是好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缺点是改变推进的太多太急。上百年来都无法接受,可何况用短短二十年。 吾窃以为,若一人领先于他所身处的时代,必然是带着极大的痛苦过活。
评分奏折版《李鸿章传》,前半段有些篇章对李鸿章权术与思路的剖析堪称官场教科书,但总体内容跟雷颐其他作品重复率太高(80%内容都出现在《走向革命》),引文过多,有些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