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1914—1984),法国中世纪史、社会史名家,以对儿童史、家庭史和死亡观念史的研究享誉于世。除了《儿童的世纪》外,其代表作还有《私人生活史》(5卷本,与乔治•杜比合编)等。
本书荣获2013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 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和日记,以及游戏、礼仪、学校及其课程的演变来追溯儿童的历史。自1962年初版以来,本书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
以我一贯打分的习惯,凡是学术大师的著作,都是要打五星的,甚至连看也不用看,毕竟人家的知识水平摆在那,毕竟是人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但这本只打四星,为什么呢?原因简单,书里的绘画啊、日记啊等史料对我这种缺少艺术细胞的人来说,看着费劲,一遇到作者解说这...
评分这是一本特别经典的老书(原版1960年就出版了),常年位列讲儿童的书的参考书目之中,我在读的时候也能时不时遇到之前在别的书上读到的小细节,阅读体验很有趣。 作者菲力浦·阿利埃斯是个历史学家,而他所试图阐述的主题是”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更确切地说,是中世纪...
评分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名著:当初正是由于它的面世,使整个史学界第一次开始认真面对儿童这一历来被排斥在历史研究之外的群体。其所以能引发如此震动,主要原因也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儿童”是一个在相当晚近的时代才建构起来的观念;也就是说,在17世纪之前的古代人...
评分今天我们的风尚、喜好、口味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都有着被发现的开端、被推崇的过程,被遗弃的历史痕迹,如蜗牛爬过的路线,如喷气式飞机身后的烟雾,这本书很好地爬梳出那些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印迹。让我们看到,社会风尚,如对儿童的珍爱、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期待,在我们文明...
评分本书另辟蹊径,从肖像画中描述儿童概念的成长,实际观点遭到学界质疑,应该辩证去看待此书观点。是变动还是延续?人类对于子女的爱是发展的还是与生俱来的? 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否经得起推敲,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因为L13的缘故当年看过一些这类儿童史和心理历史学派的东西,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并不新鲜。鉴于我也并不是真的对儿童有兴趣,追忆一下当年在英文论文里找八卦段子的感觉倒是不错……
评分实述现代家庭、儿童阶段、学校教育和私人生活之互构诞生。展现家庭婚姻服装游戏体育节庆及性等理念和实践演化。文明的进程/美好生活/明天是舞会等先有中译域宽理深,此经典成半老徐娘。社会语言学、图像史素材殷实,他类史料显薄。章五译者太正经。部二删减,参《教育思想的演进
评分经如此删节,本书已更近于“家庭的世纪”,关于儿童的观点,更类似私人生活史的副产品。作者试图通过家庭和教育两方面推论儿童身份的变迁,但缺少了经济学和心理学支持,人类学研究显露出较大的局限性。
评分路易十三做封面!!!
评分就那样吧,没我想得好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