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画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役后进入Cen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学习。1948年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1952年,他开始为伦敦左派杂志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更有多部艺术专著问世,如《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毕加索的成败》等,已经是艺术批评的经典;他亦写小说,名篇G.(1972)获英国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最近20年间,伯格一直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濒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以意义。”写下这些话时,我们时代两位深刻而雄辩的视觉探索者,对一种似乎是最直截了当的艺术形式的歧义性,提出了最为独特的思考。
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本书由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和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 从摄影者、被摄者、观看者等多种角度出发,融合图片、报道、概念叙述等多种形式, 多视角阐述了摄影与观看之间关联和区别, 这本书也是摄影艺术的典范之作。 书中关于摄影本身的意义、摄影和文字的关系、摄影和绘画...
评分本书由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和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 从摄影者、被摄者、观看者等多种角度出发,融合图片、报道、概念叙述等多种形式, 多视角阐述了摄影与观看之间关联和区别, 这本书也是摄影艺术的典范之作。 书中关于摄影本身的意义、摄影和文字的关系、摄影和绘画...
评分“当我们谈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是一个很万用的标题。 ——题记 两百年前,当小小的黑盒子里进了光,人类终于如愿以偿的留下了时光的痕迹,但,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伴随着无数个问题的出现。随着这一技术的...
评分现象的诱惑 摄影是关于凝视的艺术,而凝视让人疯狂, 大师罗兰.巴特如是定义,这已经成为经典陈述。但更迷乱的疯狂还在于:是否每一种凝视都能到达每一张照片的灵光深处呢?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与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则通过一个实验,把照片的意义交给大众,来回答照片是...
评分16。相遇。 翻过山,山的背面,是一整片油油的草地。一个穿着暗红格子衬衫的棕色卷发男人,衣角上粘着尘土,戴着麦毡帽,挥舞着绳鞭。一群牛羊蔓延在他身边,白的白,黑的黑,筋骨粗壮。草真的很丰盛。那男人似乎也迷恋在这种富足里。 我走累了,顿在那里看远方,也看他。黝黑...
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
评分不是很能接受约翰伯格的文字,或者说是翻译太差了?近乎天书……
评分这本书其实是来上海前在家就看完了的。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通过图片来诉说故事。生动而形象。我对 那些记忆中的黑白色调依旧记得那么清楚。以及那封面上盲女回眸的瞬间。时间杳然逝去带走一切排山倒 海般波澜壮阔。我在一方却可安然停滞某个瞬间。当一片片,一张张撒落。间隙貌似记忆碎片。或许夹杂 某些裂痕。但有些确深邃的反映了那一个时代,那一个时刻。它会在我们心里在人类的心里永久停留。它 永远被粘贴上一个年代的标签。从此停止前进。而我们依旧来来回回。生生死死的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下去 ……
评分影像能传递意义吗,还是说只是被镶嵌在既存的意义之网上的碎片。比文字更直观的影像叙事却传递出令人迷惑的混乱。摄影如果终究还是很私人的事情,谈论照片的公共性,就是很冒犯的事情了。
评分作者把很多摄影史上的争议——比如绘画和摄影的本质区别——都从【时空】的角度加以解释。照片的非连续性是它容易产生歧义、需要借助文字的根本原因。但作者仍旧执着地找寻一种不借助文字的系列照片叙事方法,与其说是故事,更像是一场私语。也许照片那断裂的不确定性,就是其魅力所在。于是一张张照片组成了一首诗,饱含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