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徒手,本名陳國華,福建福州人。1982年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先後在中國緻公黨中央機關、中國作傢協會工作。現供職於《北京青年報》。主要從事知識分子專題資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後的中國文壇紀實》推動瞭國內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本書記錄瞭上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錶性的、全國一流教授的生存處境:俞平伯、王瑤、傅鷹、周培源、賀麟、馬寅初、湯用彤、馮友蘭、馮定均任職於北京大學,蔡旭、陳垣兩先生則分彆任職於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十一位教授的故事,他们是:俞平伯、马寅初、陈垣、冯友兰、汤用彤、贺麟、周培源、傅鹰、王瑶、蔡旭、冯定。很多情节的确让人有所思,没有酸甜只有苦辣,其中冯定一篇感觉与聂元梓当年的大字报有某些关联。不过与作者另一本著作相比,《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的中国文坛...
評分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朝代鼎革之际大抵都会遇到一种哈姆雷特式的抉择:To be or not to be。新的统治者非常在意民间知识分子的评价,因此对知识分子的钳控,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一个个奏章或者红头文件中。归根结底,控制头脑就是控制国家的关键,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新政权对...
評分十一位教授的故事,他们是:俞平伯、马寅初、陈垣、冯友兰、汤用彤、贺麟、周培源、傅鹰、王瑶、蔡旭、冯定。很多情节的确让人有所思,没有酸甜只有苦辣,其中冯定一篇感觉与聂元梓当年的大字报有某些关联。不过与作者另一本著作相比,《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的中国文坛...
評分和《人有病,天知否》一样,陈徒手此书书名,也取自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律·有所思》作于1966年6月,全诗如下: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不过,由于缺少...
評分书中有些内容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历史时段没有写,使得阅读起来有些困难。有些过渡、结尾明显有问题。令人十分怀疑与惋惜。 书中有些内容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历史时段没有写,使得阅读起来有些困难。有些过渡、结尾明显有问题。令人十分怀疑与惋惜
因為有史料,所以有內容,隻是文字讀來有點生硬。
评分一直覺得一個人的智慧部分可以體現在對大時代的把握上。對未來的天真讓許多知識分子選擇留在瞭大陸,而有智慧的諸如鬍適者,則逃過瞭一難,從此境遇大不同。本書涉及的好幾位知識分子,都幻想自己不過問政治就能安身保命,隨波逐流,可這恰恰讓他們失去瞭保護自己的武器。院係調整,思想改造,反右,文革,一波一波浪潮打得他們措手不及。自己幾十年來的學術底蘊甚至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都被踏在腳下。翻讀他們後期的檢討材料,有的人在運動的磨閤下已經讓政治的烙印永遠地打在自己的腦中,言語激奮卻又麻木,想起一九八四最後喃喃地說齣我愛老大哥的溫斯頓。很難想象他們心裏經過瞭何種磨難,又換得瞭怎樣復雜和蒼涼的心境。
评分陳徒手前一本《人有病天知否》有大量口述材料作支撐,豐滿得多。這部書多為檔案材料,而且是非常有限的檔案材料,故而情況不容樂觀。比如陳垣那篇,他看過的檔案材料肯定還不及我的一半,而且還將鍾敬文寫作瞭鍾敬之,可見對相關背景也不熟悉。其實,對陳垣打擊頗大的,是他最喜歡的弟子趙光賢和老友餘嘉锡在鼎革之際反復跟他鬧辭職,弄得他非常狼狽。
评分老實人寫老實文,力有不逮。
评分把如此好的題材僅僅處理成人物“側影”有些可惜。就素材而言,本書完全可以深入梳理北京高校係統中黨委與行政(尤其是非黨校長)之間的權力轉移、“左傾”書記對中央部委之政策執行與偏離等等一係列命題。大概《人有病天知否?》的成功讓作者背上瞭包袱,此迴延續《人》的寫法卻沒能真正寫齣這些知識分子的睏境,甚是可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