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 《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緻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晚清以來的中國人如何從“常態”變成“病態”,又如何在近代被當做“病人”來加以觀察、改造和治療的漫長曆史。“東亞病夫”的稱謂既是中國人被欺淩的隱喻,也是自身産生民族主義式社會變革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治病”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醫療過程,而是變成瞭政治和社會製度變革聚焦的對象,個體的治病行為也由此變成瞭群體政治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者以新穎獨特的敘事手法,通過數十幅相互銜接的場景,形象地再現瞭中國社會變遷波瀾壯闊的另一個曆史側麵。在這些場景中活動的人物既有西醫傳教士、助産士和社會改革者,亦活躍著坐堂中醫、頂香看病人和走方行醫者,還有各類政治傢和赤腳醫生的身影。本書力求在一種“情境化寫作”的狀態中充分展示近現代政治演變與傳統醫療因素之間復雜的互動博弈關係。
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于这样一幅画面:面带愁容的病人和家属穿行于医院的各个角落,严格按照诊疗程序为了治病而忙碌着。他们紧张地等候着一些仪器的结果和数据的颁布,因为这是唯一能确认自己和家人生命状况的依据。确实,现代医学以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占据了中国人对待自身身...
評分医学人文话题近来渐有“显学”之势头,能在坊间轻易的选出十数本朝着这个方向使劲的书籍。而《再造“病人”》一书无论在深度或是广度上都在这个领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个月以来,断断续续一直在读杨念群的这本“新史学”丛书中的“拳头产品”,以前在博客里摘录了一...
評分杨念群先生关心西医东传的问题,大概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再造“病人”》今天终于能够问世实在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随着对西方“身体”理论的介绍,中国学界陆陆续续出现关于身体问题的讨论也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再造“病人”》的出版,在这个远远算不上显学的领域里,无...
評分杨念群博士十年磨一剑,交出这本43 万字的沉甸甸巨著。 这些年来,杨念群一直试图打通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界限,用知识考古、符号学、政治社会学等最新西方理论来重新阐释中国问题。而医疗史正是他选中的切入点。 医疗一直是社会系统和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一环。杨念群选择的时间...
讀的好心纍,信息量大。。。。
评分用書中的話來說,本書“描述和分析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如何運用‘顛倒的想象’,並通過與本土資源的協調配閤,使醫療行為本身成為構建中國“現代傳統”之要素的過程,更應深究醫療行為是如何幫助促成“現代中國”閤法性之建立的。在本書中,近現代政治變革發生重大或微妙變異的曆史,往往糾葛於醫療模式選擇的反復權衡之中,從而也使之成為近代政治實踐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讀本書在今天的情境下似乎更有藉鑒意義: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現代性還遠遠沒有實現。
评分衝著前麵“凱博文”後麵“剋萊曼”我覺得就不能五星。後麵一些章節碎片化有點嚴重。總而言之這本書還是挺有意思的,大陸新文化史典範。後記附錄非常好,有啓發。
评分和《衛生的現代性》基本是一個故事,但並未限製在一個城市中,而是在現代問題中尋找典型的案例和題目。故而寫作組織要差一些,本地復雜關係展現更充分一些。
评分本書是楊念群代錶的新史學研究與方法創新的一本代錶性作品。從大的方麵說,就是一改原先的宏觀政治經濟史的天馬行空的寫作手法,拓展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但是又難以全麵分析其曆史的“疾病”,即將史學研究拓展到社會文化史範疇。另一方麵又不是簡單的史實材料的堆砌,而是采用瞭福柯等人為代錶的後現代社會學理論研究方法,試圖層層深入地分析疾病的社會文化曆史進程,進而能夠窺見、印證或者推翻宏觀曆史敘述中的許多“定論”。全書從西醫進入中國的入場過程,即協同西方的傳教士帶入中國,並由此引發瞭中國傳統社會的諸多方麵的演進,特彆是引發社區事件,而又融閤現代性的擴展。西醫與中醫的衝突,醫學事件中的國傢、社會與民眾的多重關聯等等都為我們展現得十分精彩,特彆是國傢在此過程中對社會的滲透尤為突齣。本書最要貢獻在於方法創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