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战役的》内容简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会战,国军伤亡154余万人,共军伤亡24.2余万人,伤亡人数几乎为6:1多,为何短短142天中,经历了抗日战争洗礼的国方士兵在与经验相对欠缺的共军战争中,如此不堪一击乃至兵败如山倒?理清这一问题,不能不回到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和蒋介石身上来,也即他们如何应对三大战略决战。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战役的》的作者金冲及先生多年侵淫党史研究,从诸多史料中,抽丝剥茧,层层推进,逐一分析了毛、蒋二人在面对战局时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二人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如何?相信看完书后,您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金冲及
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主编有:《毛泽东传》、《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朱德传》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国共双方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会战。这三次会战,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兵力、激烈程度,还是战争中局势的变化莫测、对双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是当之无愧的决战。决战的结果我们都已耳熟能详:在短短4个多月里,解放...
评分11月30日 《决战》的笔记写了两天了,越写越不满意,因为感觉自己也是被动应付,肚子墨水不多,对具体情况不太了解。读书不多,就是这样。看来,还是直接摘抄,然后偶尔加点点评好。只有把握了,熟悉了,才有思路上的清晰。读书,要读透。这才重要。不然,自以为读过了...
评分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而本书的研究方法就是比较。 三大战役,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走向,决定了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仅仅从领袖战争指挥艺术来比较,未免不全面,而本书承认这一点得局限性。三大战役为何会产生当时的结...
评分《国共决战》,金冲及著,中华书局,2013年6月初版。虽然这段历史比较清楚了,但再看一遍还是有收获。胜败有偶然,有必然。有人说,国败于共,是全方位的,但首先和主要的是军事失败。信然。 《国共决战》,金冲及著,中华书局,2013年6月初版。虽然这段历史比较清楚了...
评分决战的副标题是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 1948年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这一年的上半年,国民党掌握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城镇和交通线,蒋介石自信可以把共产党的部队切割在各个狭小的区域,最后各个歼灭。但是在下半年,没有优势兵力和装备的共产党却...
香港中华书局版,主要引中央军委与各野战军总前委电报来往,及蒋介石日记。1945年后的毛,在大战略、用人、心理计算和意志力上均已臻化境,又拥有林彪与粟裕两位不世出之名将,今非昔比;反观蒋和其嫡系,僵化犹疑、被动盲目,当共军对手实在远远不够格。
评分材料堆砌而已,而且有事后诸葛亮之嫌 不过还是不得不赞叹里面展现出来的波澜壮阔,而依然是这些部队,马上即将迎来与真正世界最强军队的对决!
评分金先生说了 只谈军事层面,故而此书条理颇清楚,应讲的都讲了,颇有启发。不过蒋介石日记所记未必提供全貌。
评分对蒋方(尤其蒋本人)所作所为之“2”的所以然貌似还是探究较浅,不甚过瘾。ps.一点读后感,感觉党国根本上恰恰败在了自己手上自以为王牌的“(大)城市”上,好像对这些个“现代化”的东东还是玩不转,无论政经运作均不得要领,处处反为掣肘,反噬之厉远过其益。而被打到“土”里的TG反是。不过眼光放长,“前”党国的问题,“后”党国亦终究无法摆脱。逶迤至于今日,犹在“摸着石头过河”是也。天道有常啊!
评分作为蒋总裁,以政治笼络和金钱收买平息派系内讧可谓游刃有余;作为蒋委员长,少有战略视野且战术脱离实际以致战争一败涂地。所以还是那句话,相较于谋略,蒋公更善于谋权。另外想说,书里不乏“政治正确”的教科书式的说教,如果一个历史学者跳不出格式化的意识形态窠臼,就不要指望自己的观点能够标新立异且历久弥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