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暴力

身份与暴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留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与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道德哲学问题等。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阿马蒂亚·森
出品人:
页数:201
译者:
出版时间:2012-10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16248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阿马蒂亚·森 
  • 身份认同 
  • 政治学 
  • 思想 
  • 社会 
  • 印度 
  • 暴力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一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责的,只有宗教身份这种单一划分的观念。

在这本《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指出,与过去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冲突与暴力都受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影响。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根据宗教立场(或者“文化”或“文明”)来划分世界,而忽略人们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诸如阶级、性别、职业、语言、文学、科学、音乐、道德或政治立场,并且否定了合理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一旦根据这种观点来界定不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类就被严重地压缩并置于“小盒”之中。

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整个中东”或“西方思想”。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恐怖主义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森证明,尽管最近世界陷入了战争循环,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理念,这个世界也同样能够稳定地迈向和平。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对观念有着这样的看法:“经济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各种观念,其力量之大,出乎常人之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观念而已。……既得利益之势力,往往被人夸大,实则远不如各种观念之潜移默化影响。……或早或晚,或好或坏,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  

评分

第一个书评传不上去,估计说错话了。没心情再重写了。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些身份起作用,把这些身份归类分析也许是个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有那些身份?父亲,丈夫,儿子,中国人,职员,佛教徒,异性恋者••••••  

评分

身份真的只有一种吗? 多年前我阅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隐隐约约地发现某种学术不足。后来我听见某些官员在不同的场合慷慨陈词,把民族、国家、东方这样一些宏大词语锁在人们的身份上,言语之间,他们理所当然把亨廷顿的观点当成了不起的理论工具。实...  

评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这本小书已经看过三次,每次都令人感慨甚深,钦佩于作者的逻辑力量,他用常识为我们破解了生活中种种幻觉。 在我们生命中,总有命运的羁绊,但命运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假的?年龄越大的人,越倾向于命运的实有,比如曾国藩说过,不信命...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阿玛蒂亚·森成名作。关于身份(identity)的探讨。购于万圣书园。

评分

三星半,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疯狂展开凑成一本书

评分

排版实在是错误多的可怕,每个章节下的讨论基本呈碎片化,读到一半简直看不下去了,对于英殖民者对自己国家(印度)所写的歪曲,歧视性的历史,作者只是认为英殖民者持不公平的态度,这难道不是白人一直以来的种族歧视和白人至上优越感嘛?作者又认为不该夸大亚洲文化的价值,至少不比西方的价值更好???这种以虚伪的客观分析各种身份来试图转移帝国霸权所造成的各种种族冲突和恐怖主义等,真是匪夷所思,弃了

评分

一种视角/理论结合了各种场景链接出了逻辑,没看到落脚点,得出了答案后呢?还是只需要个解释?也可能方案并不好以致我忘了。。。

评分

印度皇帝阿克巴在很久以前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他曾在16世纪90年代对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大莫卧儿阿克巴从到死一直都是穆斯林,但是他坚持认为信仰不能取得超过理性的优先地位,因为人必须依靠理性才能证明——或者(如有必要的话)反驳——继承下来的信仰的正当性。 阿克巴对信仰没有采取“全盘接受或否定”的态度,他愿意理性思考每一种复杂宗教的各种元素。比如,在与耆那教徒争论的时候,阿克巴对他们的宗教仪式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信服了他们的素食主义主张。尽管所有这些引起了主张宗教应当建立在信仰而不是理性基础上的人们的愤怒,但阿克巴仍然坚持他所说的“理性之路”(rahi aql),并坚持公开对话和自由选择的必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