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13岁参军。1986年发表并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绿雪》,1988年赴美留学后开始向港台的文学报刊投稿,获得海外9项文学大奖和2项电影奖。1990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攻读研究生院。长篇小说《绿雪》、《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分别获得10年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解放军报最佳军版图书奖等。1998年8月出版英文中篇小说集《白蛇》。长篇小说《人环》获“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奖(台湾)”,其长篇小说《扶桑》进入200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10名。
另有著作:《女房东》、《雌性的草地》、《学校中的故事》、《海那边》、《本色陈冲》、《洞房少女小渔》、《白蛇·橙血》、《波西米亚楼》、《谁家有女初长成》、《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无出路的咖啡馆》等。
小说《金陵十三钗》摹写的是“特殊女人”的言行心态。作品中,她把十三个风尘女子放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之下,进行心灵的剖析和人性的拷问,带给人们的自然是一种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
《金陵十三钗》是一篇关于仇恨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如果把“侠/妓”作为一种写作模式来考察,那么在当下时代,它所携带的强烈性别救赎意味将不可避免地被解构。举一个例子:在《虬髯客传》中,红拂投奔李靖时曾慷慨陈词:“丝罗非独生,原托乔木,故来奔耳。”杜光庭无法想到,在一千多年之后,王小波竟以其对“消极自由”的信...
评分关于《金陵十三钗》的历史原型,据严歌苓叙述是出自魏特琳女士的日记,日记在2000年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不过我还没来得及阅读,转载一段严歌苓本人的引述: 魏特琳当时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务长,他也是美国人,他在日记里记述了,记得非常短,他一生都在拷问...
评分《金陵十三钗》有感 作者:刘婷婷 三教九流的言语、作派她们仿谁不像?在她们扮上唱诗班女学生“慷慨”赴死前,她们是妓女、窑姐、婊子,就活该挨打、遭骂、被蹂躏。话说,金陵的故事哪出唱过皆大欢喜?但人物却都胜在至情至性。《红楼梦》如是,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评分我在国外时学校里有不少的日本留学生,他们给大众的印象大多是礼貌整洁的,特别是女生的气质,总是透露着一丝丝温柔,看起来象中国人形容的知书达理。作为国家的表现力,他们是个不错的代表。 尽管如此我却多与欧洲同学在一起,经验让自己很难和他们走进。但在日复一日的交往...
评分"背叛之后落入灾难与奴役,随之是悔悟,然后是通过悔悟又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开始下降的高度。" 这部小说与圣经的U型叙事发异曲同工,爱与救赎的主题永远是最能激荡人性的,十三钗自己最底下的身份完成了最伟大的救赎,以离合之悲,写兴亡之情,交织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圣洁的教堂别有洞天的对比越发的显得悲壮,以我14岁的姨妈心路历程的变化来讲述铸熔着一种微妙的灵动,历史就这样鲜活的跳动在眼前,严歌苓真的屌爆了。关于张艺谋的电影,我只能说各有千秋,大红大紫大粉大绿的艺术感一向让我欲罢不能。
评分这只是本单纯的讴歌人性美的小说,却被无数的人无忌惮的上纲上线,被赋予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含义,实际上人本性的崇高卑下与职业与经济实力社会地位都不相符,绝对不会一一对应,这种简单的道理却一直不被认同,每次有类似题材的小说出现都会有人呻吟到被感动,实际上这样的小说已经太多,或许这个故事真的像豹爷所说那样的冷硬结尾会更加有味,几年前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感觉没有今天读这样的不堪,与其说是我心情与品味都不同了,不如说是这本书已经被无情的捧杀了,戴高帽和脑残粉,可以毁掉大多数存在,不仅仅是一部书而已
评分严姐姐阿,你为什么就那么会讲故事呢?血流成河的故事讲起来心痛也就罢了。你不动声色云淡风轻的写最微小的疼,都能戳的人硬生生的掉泪。
评分又怎么说,明明这段故事也不是不曾听说,不被熟识的.可是这么生生的看起来,连骨头都跟着一起痛了.眼眶涩涩的.却又明白,哭有何用呢.
评分我最喜欢的是嬉笑怒骂贪嗔痴傻的豆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