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青年时期留学英法期间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美学著作。1933年初,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后,得到了西方文艺批评界的赞许。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张隆溪翻译成中文出版。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文艺思想的起点,也是其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本书以杰出的悲剧作品为基础,从具体的审美现象出发,对各种悲剧快感理论进行了批判研究,对悲剧的审美特征、悲剧快感的根源,悲剧的净化作用以及悲剧与哲学、宗教的关系等重大美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此次出版,将1933年的英文版附在后面,以便对照阅读。并附一篇《思想就是使用语言》(中英文)。
佛教认为,人生来便是吃苦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于是,于生命无穷尽的痛感中寻求快感,使得悲剧审美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同情和隔岸观火的安全感。我们既满足于在别人虚构的故事里投入真实的情感留下自己的泪,又丝毫不被剧中的苦难所伤。因此,悲剧的美一...
评分【本书书摘】 正在整理,未完待续 1.大多数浪漫主义者都是个人主义者,所以都各有按照自己意愿来改造世界的幻想。世界并不总是那么柔顺,于是他们就起来反抗。就像小孩子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一样,浪漫主义者们也是远远躲在一角,以绝望和蔑视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他们不胜...
评分笔记/以悲为美文献抄 作者/十生 王振复认为:“中国文化在印度佛教入传以前,一般只承认人格之悲,不承认人性之悲;只承认生活之悲,不承认生命之悲。”干振复:《中美学史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版,第页。 “在我们人生理想追求中存在的这种痛苦有如下诸种不同的表现...
评分佛教认为,人生来便是吃苦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于是,于生命无穷尽的痛感中寻求快感,使得悲剧审美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同情和隔岸观火的安全感。我们既满足于在别人虚构的故事里投入真实的情感留下自己的泪,又丝毫不被剧中的苦难所伤。因此,悲剧的美一...
评分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与全书的提要: 1:要把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和实际生活中的苦难相区别。悲剧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或者说是放在人为的结构中的生活,我们对于悲剧中的灾难和不幸,不会作出象在实际生活中那样的反应。欣...
对悲剧的礼赞其实是对人的礼赞。那是刚刚念完博士学位的小伙子朱光潜一辈子发出的最强光。版权页没有写译者张隆溪的名字,我觉得不太恰当。
评分悲剧是生活的距离化(时空;事件的去芜存菁);观众的移/同情分为审美和道德的,前者把一瞬间的经验从日常生活中孤立出来,泯除了主客体间的界限,使主体和客体一起行动,后者则使主体对客体采取行动,观众因此可分为分享型和旁观型,演员也可分为全情投入与自我控制;逐一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正义/性格过失暗含的罅隙、黑格尔之悲剧印证“永恒正义”,两重伦理力量的冲突终至和谐这一说法的残忍、叔本华之悲剧使人弃绝意志说与悲剧英雄事实上具备的求生意志的矛盾、尼采之酒神的苦难融入日神的光辉显示他伪悲观主义、实际上乐观主义的立场;悲剧快感是使生命力量得到发挥、在生动逼真地模仿行动之后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的紧张感或生命力感,其中人的意志受命运感支配,崇高感与秀美触发的怜悯感并存,感受失败后仍不屈服的人类尊严和顽强意志。
评分在二手书店买到的,朱先生年轻时的著述当真有挥斥方遒的气势,兼具学者独特的缜密逻辑。全书没有提出全新的理论或概念,而是对既有的悲剧理论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整理、组织和评判。立普斯的移情说、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布拉德利的复述、叔本华的悲观论、尼采的狄俄尼索斯精神等等,全部在朱先生的笔下得到了精心剖析。朱先生认为这些哲学家的通病在于,他们喜欢先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再“削足适履”般地用各种悲剧来佐证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从具体的悲剧作品着手,从感性的阅读经验中归纳出一套合适的规律。作品成了理论的附庸,成了理论的注脚。然而,全书也不是完全没有朱先生的原创性洞见。第十二章悲剧的衰亡突出描写了古希腊在“哲学时代”之前的特殊历史语境,以及在这种语境下诞生的悲剧。PS:悲剧乃是理性和信仰的碰撞,是二者互相消耗的产物。
评分些许理论和逻辑抠得太细,反倒教我乏味了。
评分才俊之作,博众家之所长。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综合,如果朱光潜再具备一些历史学视角,考察一下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那就神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