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 l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昆虫生态学硕士,l990年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获取昆虫生态学博士后改攻社会学,并于1995年在麦基尔大学获取社会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和历史社会学。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评论》、《社会力量》、《社会学视角》、《中国研究季刊》以及国内出版的《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专著《天安门的力量》于2001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相继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2001年度亚洲研究最佳图书奖以及2002年度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最佳图书奖。
“海国图志”书系之宗旨是“以图言志”。对万国法律,尤其是万国地理、万国历史的精深研究是书系的骨髓所在。本丛书的血脉虽取自先人魏源,但就性格和目的而论,这些年轻的作者并不自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召唤。
《海国图志丛书》之《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缘起于一篇本来没想过要发表的文章或者说是书的写作提纲。
作者在自序中这样阐述全书的中心论点:“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战争,正是在这类特殊类型的战争中所形成的竞争和冲突,促进了效率导向型的工具理性文化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扩展,进而为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各领域的演...
评分今天上午刚看完这本书。总的感觉是不过瘾。很多细节之处,我与作者颇有共鸣,或者说我对作者的见解拍案叫好,但总体上,却感觉说服力不够。 全书的精华在于最后一章的最后几段文字。不过如果前面不看,光看最后几句,是很难有什么收获的。 就这些了。
评分 评分作者在自序中这样阐述全书的中心论点:“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战争,正是在这类特殊类型的战争中所形成的竞争和冲突,促进了效率导向型的工具理性文化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扩展,进而为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各领域的演...
评分帮同学找论文时发现大二时还写过这本书的笔记,写得还挺认真,但竟然一点不记得了。 中国历史之七项特征:1、帝制中国的延续性;2、源远流长的科层制政府和科层选拔制度;3、强国家传统;4、武将缺乏干涉政治的能力;5、领土扩展非源于帝国扩张,而是游牧民族入侵后自身汉化...
赵鼎新对“儒法国家”的问题意识很有趣,他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出现现代突破的时期是宋代。
评分学科交叉较为失败~~~~
评分若干年后回顾这本书,也看出了以前没有看到的弱点。赵对春秋时期的有限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此战争促进了工具理性文化,为战国时期的社会演进提供了基本动力。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意义不大,原因是,在古典世界里,很少有战争不是有限的,这等于是一个普遍的背景。这样,中国走向历史上非常独特的秦制,同有限战争的关系就不是很大。
评分作者在自序中这样阐述全书的中心论点(历史学家很少使用这样开宗明义的直白方式):“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战争,正是在这类特殊类型的战争中所形成的竞争和冲突,促进了效率导向型的工具理性文化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扩展,进而为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各领域的演变提供了根本动力。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特殊的结构性条件,这一推动社会演进的战争力量最终却为国家所驯服。进而,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的八十年中,或者说,在西汉时期,中国逐步转型为一个以儒士为主导的科层制帝国,而武官和商贾阶层被推至社会权力格局的边缘。”---这是什么逻辑?
评分比我想象的好很多,科学训练让作者有能力把平原国家归入几个主要类别,我的思路也为之一顺。但是作者没有地理结构的概念,没能把回应性攻击的强弩之末,和压力释放的趋势区分开来,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