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先生于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此奖项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先生,请余先生畅谈学术与人生,内容颇丰。前面两篇曾先后在《明报》发表,第三篇是应中华书局要求,为本书做的专访。附录两篇,之一是刘梦溪先生访问余先生的《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之二是余先生自撰《我走过的路》。这两篇对深入了解余先生生平与学术都非常有益。
[保持和发展一种超于个别问题之上的整体把握] “历史研究虽必须从具体问题着手,但又不能陷于一个个的细节考证之中,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和发展一种超于个别问题之上的整体把握。……从‘证’的角度说,陈寅恪的史料掌握也不比陈垣高。但说到‘论’,陈寅恪的结构是陈援庵所不及...
评分P38-P88 余英时对钱锺书、钱穆、胡适的评价 钱锺书:考据癖,"家学之外,主要受晚清遗老的影响。因此二十岁左右就已走上清代博雅考订的道路,《谈艺录》和《管锥编》都是明证","他读书是极为精到的,但他注意小地方太过了,所以他不肯谈什么大问题之类的,他根本不相信这类...
评分本书既有余氏的自传性记述(代序),又有刘梦溪的访谈《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后者且是经余氏自己的建议而加上的。看起来陈致的访谈中余氏面目显得蔼蔼和煦,而刘梦溪访谈中则显得威仪棣棣。大约陈致的访谈以后辈请益的方式出之,而刘梦溪访谈则有同道切磋之味吧。
评分[保持和发展一种超于个别问题之上的整体把握] “历史研究虽必须从具体问题着手,但又不能陷于一个个的细节考证之中,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和发展一种超于个别问题之上的整体把握。……从‘证’的角度说,陈寅恪的史料掌握也不比陈垣高。但说到‘论’,陈寅恪的结构是陈援庵所不及...
评分[保持和发展一种超于个别问题之上的整体把握] “历史研究虽必须从具体问题着手,但又不能陷于一个个的细节考证之中,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和发展一种超于个别问题之上的整体把握。……从‘证’的角度说,陈寅恪的史料掌握也不比陈垣高。但说到‘论’,陈寅恪的结构是陈援庵所不及...
我室友是他一大家族的。。说余的弟弟还在村里现在,每年还接济他一些钱。balabala..
评分我室友是他一大家族的。。说余的弟弟还在村里现在,每年还接济他一些钱。balabala..
评分刘梦溪的部分可以删去
评分克服智识的怠惰、学问的戾气,襟抱如此,夫复何求?
评分“要把金针度与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