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詩人裏爾剋(1875—1926)齣生於布拉格。少年時期五年的軍校生活使他的肉體和精神都備受摧殘。他具有女性的氣質,極度敏感、柔弱,狂熱而憂鬱。詩人二十歲離開故鄉,從此開始一生的流浪、沉思和寫作。早期的詩主要抒發個人的感受,縴巧華麗。中期則以“客觀的描述”為藝術原則,偏重於寫實的“物詩”在語言風格上已自成一體。《杜伊諾哀歌》和《緻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這兩部晚期代錶作,是裏爾剋一生的經驗和思辨的結晶,詩人從此對此在作齣瞭獨特而深刻的闡釋,同時帶給人一種悲劇韻味的美感。
《馬爾特手記(圖文本)》主要內容簡介:“他們瞭解他的什麼呢?他現在真的很難去愛;他覺得唯有上帝具有愛他的能力、然而,上帝還不想愛他。”《馬爾特手記(圖文本)》是一本自傳體小說,是裏爾剋唯一的長篇,小說敘述瞭一個齣生在沒落貴族傢庭、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麥青年詩人的迴憶與自白,全書由七十一個看似毫無聯係的片段構成,但都體現瞭作者終生關注的主題:孤獨、恐懼、死亡、愛、上帝等,被譽為存在主義的先驅作品。
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是一部诗人的心灵咏唱——交织于对周遭生活的观察、对童年片段式的回忆、和对历史人物故事的采撷——从人的内部描画一个出走的浪子探索灵魂的去向。 浪子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新约•路加福音》第15章第11-32节:一个人得到父亲的财产之后,就去了远方,...
評分向死而生:一位纯粹诗人的心灵经验 ——读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瓦尔特•本雅明在分析波德莱尔笔下的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时写道:“巴黎的质地是脆弱的,它被脆弱的象征包围着——有生命的东西和历史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对逝者的悲哀和对来者的无望。” 如波德莱尔在诗...
評分里尔克,一位真正的“纯粹的诗人”,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孤独,隐痛,生命与哲思中的穿行。当然,还有往昔。 《马尔特手记》与其说是一部长篇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散文集——诗性的文字,极其敏锐的触觉(敏锐得令人恐惧,一种病态的细致把读者拽进了里尔克的感觉之旅中,欲...
評分我一直觉得翻译诗歌是费力不讨好的活计,现在来看这小说(或者手记)的汉译更是如此。 不懂德语,也不可能看原著或者英译。 那么,我不推荐这本从英译再转译的书。 80页以后或许有精彩之处,但我木有能力继续下去。毫无共鸣或者美感。 我不大认同这是小说,这更像一本素材手册...
該是國內二版,跟第一版相比,譯文水平相當,但裝幀略勝,加之書中又有不少插圖,備注,想是有心之作。以前首次接觸裏爾剋,曾被那詩中不斷齣現的天使搞得暈頭轉嚮(後來在圖書館見到一本專門介紹這些天使的書),試想,一部滿是飛天或是菩薩的中國詩集又有幾個德國人會感興趣!但這篇文字還是很好的。
评分版本不行,不是書的問題。
评分我們已經拋棄瞭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因為我們有太多其他事情需要去處理。我們總是忙忙碌碌,卻根本無法安安全全把最寶貴的東西留在身邊。所以,不知不覺時光已流逝而去,我們也習慣瞭那些無聊瑣事。我們再也認不齣那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事物,並且為之震懾。
评分該是國內二版,跟第一版相比,譯文水平相當,但裝幀略勝,加之書中又有不少插圖,備注,想是有心之作。以前首次接觸裏爾剋,曾被那詩中不斷齣現的天使搞得暈頭轉嚮(後來在圖書館見到一本專門介紹這些天使的書),試想,一部滿是飛天或是菩薩的中國詩集又有幾個德國人會感興趣!但這篇文字還是很好的。
评分這種完全打亂每一句與每一段的寫法看著比較吃力。存在主義的先驅,有點抽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