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长篇大论地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例如: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巫术性的世界图像)、做出的是什么(例如:家产制政体、家族社会、家族经济组合),以及所想与所做的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主导此一辩证关系之进行的儒教官绅知识阶层,于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得中国整体文明进展之与西方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
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韦伯的研究虽然仍属历史范畴,其途径却与一般史学者惯常采用的稍有出入。简言之,韦伯较注重的是贯穿于整个文明中一些较为不变的现象。因此,尽管王朝屡屡更迭,官制也代代有差,在韦伯看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家产制支配后,中国基本上就是个家产官僚制国家,具有家产官僚制的一般特性(而置诸如君权相权消长等问题不谈)。
这本薄薄的不到三百页的册子,花了我三天,因为读严肃书籍如临大敌是必要的,也因为译者译的实在有点硬 这是读马克思韦伯的第一本书,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韦伯擅长思辨与逻辑推演,经常给出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论点,而韦伯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也暴露的很明晰,很多问题他引用的论...
评分《儒教与道教》是在大学的时候那个说“思想上要激进,身体上要保守"的老师介绍的。韦伯的书有着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基础,论证了儒教是适应生活的理性主义,即顺阴阳明教化,清教是改变生活的理性主义,道即术士和巫师,出世和入世的最早起源可能是生活的快乐和苦难导致的神鬼二...
评分不甚了了之处有之。马可斯韦伯在解读时好用比喻,这种比喻的结果对与韦伯相同背景的人,自然加深了理解,但苦了我们这些中国人,本来熟悉的东西,等着再出现一个“深刻”的剖析,却发现被引向了不甚明白的“别处”。 在可以理解的譬喻之处,还是惊叹他的深刻。他说中国历史上几...
评分韦伯之《儒教与道教》一书,连同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许多人接受了韦伯或者漫画化了的韦伯观念,即只有新教支持资本主义,儒家不利于经济发展。 清算韦伯是儒家在思想学术上得到重估的前提之一。为此,弘道书院联合开放时代杂志...
评分村落系统、宗族、人才选拔、古代卡里斯玛型文化。 自从萨伊德先生的《东方学》问世以来,作为,或仍将在很长的时间内被视作“后进国家”而存在的东方各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警惕西方人的研究著作中所隐藏的“权力话语”、“后殖民要素”之类的陷阱。但是,自严复先生以来...
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这书得看三遍
评分竟然拖到今天才看这书。光从内容而非研究目的来看,这本书题目不如叫“论中国”,就此而言,一百年后我们似乎也难以写出同样精彩的“论西方”,更别提在此种研究中贯彻明确的文明主体性了。专论“儒教与道教”的第六、七章反而觉得比较琐碎凌乱,似乎太刻意作比较了,不如前面几章写得从容,洞见也更多。评论里吐槽韦伯史实错误的真无聊;为韦伯在细节上挑错的严谨研究虽然必要,未免格局太小;想证明“西方有的我们也有”也还是陷进韦伯的套里了。这种书能教给我们的主要自然不是具体的知识,精确的具体知识可以到这一范式下的最新具体研究中去找。通过它来理解它所带出的研究传统,追问其背后的设问旨趣,这才是读这类原典的主要意义吧。
评分竟然拖到今天才看这书。光从内容而非研究目的来看,这本书题目不如叫“论中国”,就此而言,一百年后我们似乎也难以写出同样精彩的“论西方”,更别提在此种研究中贯彻明确的文明主体性了。专论“儒教与道教”的第六、七章反而觉得比较琐碎凌乱,似乎太刻意作比较了,不如前面几章写得从容,洞见也更多。评论里吐槽韦伯史实错误的真无聊;为韦伯在细节上挑错的严谨研究虽然必要,未免格局太小;想证明“西方有的我们也有”也还是陷进韦伯的套里了。这种书能教给我们的主要自然不是具体的知识,精确的具体知识可以到这一范式下的最新具体研究中去找。通过它来理解它所带出的研究传统,追问其背后的设问旨趣,这才是读这类原典的主要意义吧。
评分读韦伯对我而言是一件很容易勾起乡愁的事情。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要读。
评分这本书我看过,俞敏洪一定没看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