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1914:一匹还是许多匹狼?”是德勒兹《千高原》中的第二章。有人评价《千高原》这本著作宛若一个巨大的迷宫,德勒兹在其中布下了大量的隐喻、创造了大量全新的哲学词汇。要理清德勒兹的思想脉络,应先从本章的标题入手:“1914:一匹还是许多匹狼?”(“1914: One or Several ...
评分在导论中,德勒兹以线,层,节段,逃逸线,强度取代精神、思想、意志、主题来重述一本书作为一种多元体的构成,而这样的论述可以让我们把一本书作为具备物质特性的一种场来理解(虽然书-场并不具备),这为我们理解作为一种特殊场的天才提供了可能,而所有意欲为天才建立一种规...
评分德勒兹实际上是后现代哲学中的一个建构者,或者说他是建构式的解构。整个后现代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次彻底消解和反叛,但是在这种过分消解之后我们该如何思考呢?新的言说的可能在哪里? 德勒兹就是在告诉我们这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种实验,他不再使用传统的概念,不...
评分以下摘自 齐泽克著,王芳译:《齐泽克眼中的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卷 第5期 原文为齐泽克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新版英译本( 2007,VERSO) 写的导言 今天全球资本主义对革命力量的挪用并不是没有喜剧性的一面。为了将针对巴...
评分rhizome不能是树根(root),也不能是须根(radicle)。前者是二元、一对一逻辑,后者虽然取消了主根,但只是次根大量增生,仍然是线性的、总体性的,正如现代性是一种虚假的多样性(multiplicity)。rhizome是球根(bulb)或者块根(tuber)。 树形结构(arborescence),强调...
“关于游牧民,我们可以说——正如汤因比所启示的:他们不运动。他们之所以是游牧民,正是由于具有不运动,不迁移的力量,他们能够占据一个平滑空间,并拒绝离开它,而一旦离开了它,那只是为了征服和死亡。”
评分推完最大感想是,这下逼格提升得够装个好几年了吧
评分广大文艺青年的又一装逼神器。。。
评分太牛逼了~翻译也超牛逼,没想到读的这么顺畅。这本书基本就是各种对“解域”的类比和说明,平滑面、无器官的身体、逃逸线、块茎等都是对去中心、去层次化、尚未固化的事物状态的比喻,十分贴切。资本主义是一头吞噬异质性、将万物辖域化的怪物,它通过不断地归类、模仿“多”来繁衍自己,而抵抗它的策略则是分裂分析及一种不间断的、横切意义圆心的解域之流(这也是线而不是点的原因),当解域的速度超过资本主义解码流的阈值,进而破坏它永恒整合为“一”的霸权时,我们就从其辖域中跳脱出来了。这个理论非常有助于实践当代艺术,逃逸线就是引领我们创造“事件”的永动机,在事件的生成中,既有的范式和符号系统全部被解构了,有的只是再结域、配置而生成的新的内在平面。只有基于这种前提下,我们才可能谈及真正的“异质”和精神自由
评分七八年里,几次强行去读,几次中断,每次20页左右会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跟读巴迪欧一样,要先明白这群巴黎的知识分子沐浴在一个迥异于东方大陆的文化气氛里,加上的语言的间隔,误读、读不通、读不懂都是正常的,在这个跳跃性的文本之间,让头脑跳逸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更遑论理解它需要数学、神经科学、精神分析、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框架。德勒兹、瓜塔里他们就像吸了知识大麻的人,陶醉在思想的“解放”里,成吉思汗、本拉登、斯大林等都可以在同一个平面共舞,平滑面、容贯面、层就像之前Windows的media player所带的音乐光效,时刻在多维度地变幻,试图以辩证法来统和之,显得十分吃力,反倒不如施展其各自的能量、运动。若根茎是种隐喻、明喻,那么森林、动物都可以被生成,生成狼、猫、狗等也都无不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