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20世纪法国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被认为是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蒙田之后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其影响所至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我爱你。我曾爱过你。 我的表白在认识你之前,在你说你不认识我之后。我停止不了想你,看你,尤其是书写你。我停止不了这样的念头:你可以存在于我的书写和幻想,这个你,是我的创造物,与你真的无关。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但这并不妨碍我一刻不停的去想我们将有怎么的对话。...
评分未完成过去时是诱惑的时态;貌似生动,实际并不真实;未完成的实在,未完成的死亡;既没有遗忘,也没有复活;有的只是记忆的诱饵,搞得人疲惫不堪。由于情境急于充当一个角色,它们从一开始就处于回忆状态;往往在情境正在形成的时候,主体已经感觉到、预见到这一点了。这幕时...
评分从前,在一个东方的古老国家里,老国王有一个视如掌上明珠般的漂亮公主。公主一天天的长大,老国王开始为公主的婚事发愁起来。因为之前已经把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介绍给公主过,有勇猛的将军,有聪敏的状元,有王公名门之后,有大贾富家之子。但是公主好像都不怎么在意,介绍过后...
评分巴特的“规矩”文本就是《恋人絮语》的篇头:本书怎样构成。他用两个关键词把将要书写的两百多页文本浓缩进来——“情境”和“序列”。关于“情境”,巴特指出,陈述(拉丁文dis-cursis),从词源上看,是指东跑西颠的动作,是来回忙碌……同样,恋人的脑子也在转个不停,不断...
评分其实是不那么地道的做法。 推荐给我的是梁文道的《我执》,在网上看了个序言,就把《恋人絮语》给买了,到现在暂时结束了与罗兰·巴特的神交,也没与梁兄在灯下页间耳鬓厮磨过,若是被放置在符号学视野中,这种行为也会被赋予众多的意义。 就像罗兰赋予恋人之间...
“爱上一个人就像是创造一种宗教,而那种宗教所信奉的神是靠不住的。”(博尔赫斯《但丁九篇》)本来去年就想写的《安娜·卡列尼娜》书评一直拖到了现在,因为越写越触及到爱情的本质,发现根本无法用语言去“套住”它。直到重新翻开这本多年前就买的书细读,才豁然开朗:我想说的,罗兰巴特都早已说过了,我根本没什么好写的了。总而言之,爱一旦发生,就是终结,而人类对此为什么还孜孜不倦,亦是千古未解之谜。——至少我早已不会再觉得,这世上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人事,但我始终乐于欣赏他人的“不了情”。最后送给所有人:「我希望每一个询问占卜的人都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所爱的人也同样爱你;并且会在今天晚上向你表白。”」:)
评分罗兰·巴特爱上的不是恋人,而是爱上了“爱上”这种感觉吧。
评分棒,好像经历了一次恋爱,重启感官的细枝末梢,游丝说,爱情是凡人最接近神的时刻
评分他讲得太“聪明”了,但爱情却不是“聪明”,行文少了质朴的感情而部分失真了。例如:“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22页),这说出了爱恋的一个方面,但却不能以偏概全,少了现实感,爱情岂不成虚幻?另外,很奇怪的是,罗兰一方面把他人虚化得几近无有(反个人性),一方面却极尽强化主体的感官感受(强调主体性)。
评分这本书排版太差了,看了十来页眼睛受不了,打算换别的版本读了。排版有以下明显问题:1.书心尺寸太大,一眼望过去整页满满的字 2.字体太乱,居然能出现一页中有5种字体的情况,几种不同字体的区分毫无意义 3.字号太小!!正文字号已经很小了,注释还更小两号!! 4.印刷不良,一页飞出粗黄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