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学者、作家。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现为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
生于浙江黄岩。曾作过矿山技术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首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获得者,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朱幼棣在诸多方面有较深研究。出版过十多部著作,其作品多次获奖。这是继《后望书》后又一部力作。
医疗腐败、药物滥用,以及药品回扣和“处方费”,直至“板凳费”之类“创收”,都是几十年来最糟糕的。
在现有卫生体制下,在危害极大的污血事件中,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
为什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十年来只开花,不结果?
无论是财政买单,还是医保保底,中国穷人应该有免费药。
体制机制改革,根本上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民众,能在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上,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辞,大抵可认为是扯淡。
直面医改前途步步维艰的瞬间,直面理想回归照耀的瞬间,让我们心忧天下。
本来不想写评论,因为读的时候太压抑和沉重,有一些感慨,还是发一些牢骚。首先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也没有给出医改到底应该如何进行的方案,更多的是揭露医改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一些不太好的现象。看到评论里各种观点,有说缺乏逻辑,太啰嗦了,还有的评论过于黑暗,我想...
评分买了本,实在没法细看。总结如下: 第一、医改是顶层设计的活,不是卫生部能左右的,发达国家都纷纷挠头皮,我们也没有可借鉴适合我国的模式,只是在探索中前行;第二、擅于发现问题,很能吸引眼球,但仅仅是发现问题和自以为是的分析问题;第三、诋毁另外的医改专家,老拿别人...
评分用阴阳相隔的悲欢琐碎去拼凑出一个医改的悲剧,这样的手法已不再新鲜,甚至已经腻到了让人过目即忘的地步。家长里短,医患纷争,如何说如何写是记者的功底,关键是怎样把本是絮叨怨语掷地有声地扔到台前,在读者、在改革者的耳边轰然作响。在一部作品中收放整个江湖,考验的是...
评分谁来诊断“医改”? 书评人 张天潘 “一般人民的心理不容许科学与商业同时同等的发展。打盐水一针,收大洋拾元,是日见不鲜的事实,就蛮可以证明医学商业化后必定流于欺骗。最漂亮的医生,应用最漂亮的器具与言语,专门伺候社会上极少数的阔老爷姨太太,是今日社会上大多...
评分整体来讲我是比较推荐这本书的,无论是学医的人想要对医疗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是非医学专业而对医改比较感兴趣的人想了解一下(这句话有点长不好意思啊)。 但是作者可能个别观点有点激进,个别案例呢让我觉得哑然(也许是身在首都,所以很多事连想都不可能想到)不知道是真是...
报章连载。医改真是个懒得再说的话题。
评分应该说这本书对医改的方方面面阐述的还是很全面,部分对于进口药物的看法我不敢苟同。关于中国的医改,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牵扯到了太多的利益集团,本来国家的医疗应该是福利性的产业,现在反而成了政府捞钱的工具,管理部门越多,流通成本就越高,最后还是得分摊到老百姓身上。医改,绝对不是随便打击一下商业贿赂就能解决的,制度的缺陷才是真正的顽疾。
评分打上学者的包装,写的是博客体的内容,核心是作者自己对医改的意见。
评分有病没病都还是别去医院的好!
评分应该说这本书对医改的方方面面阐述的还是很全面,部分对于进口药物的看法我不敢苟同。关于中国的医改,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牵扯到了太多的利益集团,本来国家的医疗应该是福利性的产业,现在反而成了政府捞钱的工具,管理部门越多,流通成本就越高,最后还是得分摊到老百姓身上。医改,绝对不是随便打击一下商业贿赂就能解决的,制度的缺陷才是真正的顽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