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忠,1957年生于上海,1978年初考入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初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1989年初赴日,游学四年,1992年底回国重操旧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出版专著有《暧昧的日本人》《东瀛过客》《看不透的日本》《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等。
“暧昧”在日本人身上表现得如此极端,足以成为其民族性的“品牌”。他们尚武又爱美,封闭又开放,自然又人工,顺从又反抗,视“瞬间”为“永恒”,模仿中又有创造……但是,一旦涉及“大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根本利益,日本人从来不含糊,而是清晰到极致。
这本《暧昧的日本人》,便是一本深度剖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书。作者以亲身经历解读日本,融敏锐的感性与深邃的理性为一体,发人所未发,所持论点独树一帜、立意新颖。在总体上对日本持批判态度,目光冷峻而客观,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其开阔的文化视野,使本书左右逢源,揭示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对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文化,以及中日之间的差别等,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作者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日本人及其生活背景的切身感受和体会,从大至阴云笼罩的“二战”五十周年祭、靖国神社、金元外交,小到塌塌米、和服、晨浴、相扑、茶道、名片、敬语、狗文化乃至大小便规则等,对此都逐一作了描述和剖析。他成功地将艰奥的学术问题通俗化、大众化,寓形而上的文化忧患于丰富生动的材料和自由不拘、明白流畅地表达之中。在他的笔下,“暧昧”这样—个难解甚至难说的话题不仅变得具体实在、亲切可感,转化为学理上的清晰与旨趣上的贴近,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穿透其表、正确观察日本的新的视角。
中国人跟日本人虽然有着相似的外表, 内里却是完全不同的 用电脑程序打个比喻就是, 原本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算法, 作者却只想在一个算法上使用不同的赋值就能得到答案 不知是不是作者在日本过得不怎么样, 文字中带有的偏见非常明显, 例如日本人细致就说他们是"小家子气""小题大...
评分因为钓鱼岛事件,让我对中日关系前所未有的关心起来。还特意在当当网上买了被誉为未来政治家的加藤嘉一所写的《中国,我误解你了吗?》,想看看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但说实话,比起出版社宣传的噱头来,它的内容确实浅薄得可以,勾起了阅读者的兴趣,却把人吊在半...
评分我是耐着性子把这本书看完的,中途多次觉得很难看下去。对这本书来说幸运的是,它虽比较厚,但好在很容易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挣扎那么几次就把它看完了。在豆瓣上初看它的评分居然有8.4,再看看原来只有69人看过,便觉得这评分果然没有任何统计意义。首页上写评语的人,评分大...
评分这本书实在不怎么样,错误又那么多,很多言论都是重复的。 上杉谦信写成了上彬谦信,日语坳音的大小不分。 什么樱花只有两种颜色,乱讲! 切腹也不是只有十字刀一种吧。 总之作者并没有那么了解日本到可以写书的程度吧~
评分看完《菊花与刀》之后再看的此书,自然有个高下对比。 总的感觉,是信息含量不如《菊花与刀》丰富,常常是一个例子被引用几次,或借用《菊花与刀》的事例、观点,且一些地方分析的不够深刻透彻,觉得像是用各种资料拼凑而成。 当然也没说烂到无法成读,至少从叙述语言上讲,《...
对于没了解过日本文化的人来说,讲得确实不错,观点也算系统圆满。不过里面有些例子拿来反复用而且连词句都没变是怎么情况……
评分有一些地方感觉有点情绪化,但不可否认其一些从学术角度来的新观点的正确性。获益匪浅
评分作者是学者,所以是有一定的研究性的,可是讲自己接触的日本人时,都讲的是打工的时候认识的人,觉得有点low逼
评分里面好多内容都来自《武士道》和戴季陶的《日本论》,连摘录都一模一样。
评分文笔僵硬,没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