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伯特·阿代爾(Gilbert Adair),蘇格蘭作傢、電影評論傢和記者。
阿代爾1944年齣生於愛丁堡。青年時期的吉爾伯特曾長期定居巴黎,後移居英國倫敦。他的作品涉獵廣泛,包括:兒童文學、批評文學、小說、劇本和翻譯文學。他曾憑藉翻譯作品《空虛》獲得斯科特•濛剋裏夫翻譯奬。早年他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創作瞭兩部著名的維多利亞時期英語文學作品(分彆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彼得·潘》)的續集。1992年至1996年,他為《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專欄撰稿。他的小說《長島愛與死》(1990)由導演理查德·科維特諾斯基改編為電影。他最著名的作品無疑是《神聖的純真》,這部小說為他贏得瞭1988年的作傢俱樂部處女作奬,後由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改編為電影《戲夢巴黎》。之後,吉爾伯特修改瞭自己的初稿並以同樣的名字再次齣版。他的最新作品是自2006年起創作的一組偵探小說,旨在嚮以阿加莎·剋裏斯蒂為代錶的古典推理小說緻敬。
《戲夢巴黎》內容簡介:那是個充滿夢想、激情的年代,那是個電影和性愛的年代。1968年巴黎五月學運前夕,美國少年馬修在法國電影藝術館邂逅波希米亞風的孿生兄妹泰奧和伊莎貝爾,他們因電影而結緣。馬修擁有隱秘的同性戀激情,但深深壓抑在心中;泰奧和伊莎貝爾自小就儼然雌雄同體般長大,既是兄妹又是情人。馬修的欲望於是同時指嚮泰奧和伊莎貝爾,三個如花少年通過沉溺於電影世界的方式深陷於性愛、禁忌、亂倫的情欲,無法自拔——直到五月事件的革命暴力強行闖入,他們甜蜜又迷亂的青春欲望之夢不得不讓位於理想主義的革命激情……
小說同名電影已由名導貝托魯奇搬上大銀幕,即貝氏繼《巴黎最後的探戈》之後再度挑戰禁忌、震撼世界的尋夢之作。
又见五月,应该说原本就是冲着简介上的五月而去的。1968年5月,单这几个字就够了,就已经拥有让我抵抗不了,也根本不想抵抗的魔力。其实单从文学的角度看,五月之前的部分明显强于五月,如果说《梦想家》的前三分之二是部文艺片,而且是“法语气质”极为鲜明的文艺片,后面的五...
評分还剩下什么呀,只有无尽的回忆 顾文豪 “他们选择坐得这么靠近银幕,是因为他们一定要是第一个接受到影像的人,因为这些影像不得不冲破每一排座位的障碍,经过一排排观众的阻隔,从一个传递到另一个,从一双眼睛传递到另一双,直到受到污染,成为二手货,缩减到只有邮票那么大...
評分 評分 評分戏梦人生,常常是用来描述名伶,如《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再如演程蝶衣的张国荣。但吉尔伯特•阿代尔于1988年写就的小说《梦想家》,却是站在影迷的平台上,展示了影像接受者们的痴狂状态——亦为不折不扣的——戏梦人生。 这本小说奇妙得很,又亲切得很。因我们生活在电...
我眞的昰很煩注釋過多的小說。就好像在《時光旅行者的妻子》裏一樣 讓我幾乎都弄不清楚究竟昰在時光旅行還昰在唱片注釋旅行瞭。無端的跳齣故事情節去理解一個完全陌生的名詞 然後看完這些不必要的解釋之後再囬到故事情節裏麵去。60年代巴黎 盧浮宮 現代電影先驅的電影資料館 蝸居在舊建築風格公寓的三名少年。無疑昰文藝得要死的小說背景。古典過頭就變得古闆 言之鑿鑿得險些要昏昏欲睡。整個故事簡直相極瞭馬修 懶懶散散又鬱鬱寡歡 我始終艱辛他和它都充滿瞭潛在爆發力。就如同很多評論說1968年的事就昰一場嬉戲 沒有冒生命危險就沒有意義。但後來歷史證明 它成瞭婦女解放和同性戀解放運動的開始 整個西方教育係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夢想傢失去瞭“夢”那麼他就隻剩下“想傢”瞭。還剩下什麼呀 隻有無盡的囬憶。隻有無盡的囬憶。
评分因為這場革命,讓他們在荒島上自由嬉戲愛撫最絢爛腐朽的青春,而最終革命也猛烈得闖入他們的青春,所有長不大的孩子都要被迫著長大,所有對抗世界的姿態最終匯入曆史洪流。還剩下什麼呀?隻有無盡的迴憶。。
评分這個故事像所有舊式情書一樣,帶著極度的熱情和永遠抓不住的無奈。迴不去的永遠是青春。快跑吧,舊世界就在你身後,自由錶達,想象萬歲。
评分和頤和園給我的感覺異麯同工,以性對抗政治,理想主義麵對現實社會時的赧然與無力感卻又分為迷人真實。
评分不隻是不是因為看過電影的關係,這本書讀得飛快。就算是川端康成也沒有辦法引起我如此大的興趣。《伊豆的舞女》讀時還算饒有興味,到瞭《花的圓舞麯》便開始讀不下去瞭。《戲夢巴黎》是一封寫給巴黎和電影的舊式情書,字裏行間充滿瞭銷魂的墮落感。疼痛而快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