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兹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日本和俄国这类社会的相互对比与彼此理解,也兼及有关现代化与前现代的宏观社会学比较,或者东亚与西方发展路径的比较。著有《清代中国的人口与市场调解》等,编有《中国的现代化》、《东亚地区:儒家遗产及其现代调适》、《日本对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回应》等。

出版者:Free Press
作者:Rozman
出品人:
页数:572
译者:
出版时间:1982-8-1
价格:USD 24.50
装帧:Paperback
isbn号码:978002927360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research 
  • doctorat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of scholars collaborate closely to provide the first systematic, integrated analysis of China in transformation--from an agrarian-based to an urbanized and industrialized society. Moving from the legacy of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to the reforms and revolution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uthors seek reasons for China's inability to achieve rapid, steady growth during a 200 year-long struggle to modernize. They examine the changing shape of Chinese society: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econom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changes in family;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 patter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ld views and foreign relations. And they make frequent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a's experience with growth and that of two other latecomers to modernization, Japan and Russia. The result is a book that brings much-needed clarity and perspectiv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the way a great civilization attempt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路途及其在每个岔路中的失败,大概已经成为当下一门显学,罗兹曼及其小组以其社会学的视觉对中国现代化作出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清的统治之始到20世纪初,然后是20世纪以后.关于20世纪前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和失败,书中在经济,社会整合,教育及政治等方面列出...  

评分

这本书是1982年前写的,却预期按当时的发展势头,中国在2000年达到人均GDP700美元(后来实际是800美元吧)。当然中国后来发生的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很多80年代初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转机,现在看来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书中提到的从1970年代看的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来看人才选...  

评分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路途及其在每个岔路中的失败,大概已经成为当下一门显学,罗兹曼及其小组以其社会学的视觉对中国现代化作出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清的统治之始到20世纪初,然后是20世纪以后.关于20世纪前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和失败,书中在经济,社会整合,教育及政治等方面列出...  

评分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评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难免对其中得失的点评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近七百页的厚度,覆盖了从英使觐乾隆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细节,可能由于多人写作的缘故,全书结构过分统一,内容重复也较多,有些翻译明显使用社会学词汇更好,这是较为遗憾的地...  

用户评价

评分

本来不想写短评也不想评分,但是看到这么多高分书评不禁有些担忧。本书不是理解中国的佳作。充满了冷战时期的印记,以及对西方中心论的挣扎。虽然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视角,但是对“现代化”的定义实际上还是以西方为模版,还是基于impact-response的理论框架中,有非常多含混不清、未经证明的假设,而且这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模糊不清。更不必说对历史的抽象分析过程有许多漏洞。最大的问题是,以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衡量复杂的历史过程,虽然可以设立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过滤掉了很多当时重要的过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都失去了“正在发生的”、“陌生的”历史感,也就丧失了通过历史认识、反思现实的机会。

评分

本来不想写短评也不想评分,但是看到这么多高分书评不禁有些担忧。本书不是理解中国的佳作。充满了冷战时期的印记,以及对西方中心论的挣扎。虽然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视角,但是对“现代化”的定义实际上还是以西方为模版,还是基于impact-response的理论框架中,有非常多含混不清、未经证明的假设,而且这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模糊不清。更不必说对历史的抽象分析过程有许多漏洞。最大的问题是,以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衡量复杂的历史过程,虽然可以设立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过滤掉了很多当时重要的过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都失去了“正在发生的”、“陌生的”历史感,也就丧失了通过历史认识、反思现实的机会。

评分

本来不想写短评也不想评分,但是看到这么多高分书评不禁有些担忧。本书不是理解中国的佳作。充满了冷战时期的印记,以及对西方中心论的挣扎。虽然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视角,但是对“现代化”的定义实际上还是以西方为模版,还是基于impact-response的理论框架中,有非常多含混不清、未经证明的假设,而且这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模糊不清。更不必说对历史的抽象分析过程有许多漏洞。最大的问题是,以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衡量复杂的历史过程,虽然可以设立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过滤掉了很多当时重要的过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都失去了“正在发生的”、“陌生的”历史感,也就丧失了通过历史认识、反思现实的机会。

评分

终于还是买了一本

评分

本来不想写短评也不想评分,但是看到这么多高分书评不禁有些担忧。本书不是理解中国的佳作。充满了冷战时期的印记,以及对西方中心论的挣扎。虽然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视角,但是对“现代化”的定义实际上还是以西方为模版,还是基于impact-response的理论框架中,有非常多含混不清、未经证明的假设,而且这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模糊不清。更不必说对历史的抽象分析过程有许多漏洞。最大的问题是,以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衡量复杂的历史过程,虽然可以设立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过滤掉了很多当时重要的过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都失去了“正在发生的”、“陌生的”历史感,也就丧失了通过历史认识、反思现实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