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取材严谨,持论精确
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
矫傅会之恶习,具了解之同情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陈寅恪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
冯君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曩尝稍一翻涉,顷始阅尽,其殊胜处诚有如审查者所言;然于佛学未能与子学俱重,故于向来之儒道拘蔽,未尽解脱,以视蔡孑民先生“不以一派之哲学,一家之教义梏其心”,似有未逮。中国民族文化,哲学乃是主脑,竖承三千年来子学佛学之结晶,而横吸欧美...
评分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其意义又不仅止于开山。哲学史兼含哲学与史学,其意义也同样两分,有人讲,冯先生此作可以超过而不可越过,即是肯定此作的史学坐标意义,而我以为,大陆地区学者以传统西方经院哲学方法治中国哲学史,其成果迄今并无超过冯著《中国哲学史》的。 这部著作...
评分作者首先从哲学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谈起,定义作者理解的哲学。作者认为的哲学即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作者进而又谈到一个容易和哲学混淆的概念——宗教,作者说的宗教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
评分冯君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曩尝稍一翻涉,顷始阅尽,其殊胜处诚有如审查者所言;然于佛学未能与子学俱重,故于向来之儒道拘蔽,未尽解脱,以视蔡孑民先生“不以一派之哲学,一家之教义梏其心”,似有未逮。中国民族文化,哲学乃是主脑,竖承三千年来子学佛学之结晶,而横吸欧美...
评分这本书很难说什么叫读完,譬如,史料看的透不透,分析看的懂是不懂,这些,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巧合的是刚来重庆读研时在导师的建议下自费买的第一本书就是老先生的《哲学史》。先生虽然以西洋哲学之范式撰写中土哲学,是以西学述中学,但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度推进,西学东渐势头不减的背景之下实属难得,与适之先生的《哲史大纲》一道为中国哲学在洋人面前多少挽回了些颜面。而先生青年时代能于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以及兵灾连绵之中心如止水,孜孜不倦以修传统哲学,令人钦佩之至。正所谓冯母教子真堪孟母三迁。有人说先生中年之后心系仕途,于我而言,我选择相信先生是经世致用而非止于名利。
评分愚者附会四百载,妄人空谈三千年;格物正心辨清浊,闭门滞寂御微风;七宗六祖皆格义,宝藏不空心不空
评分什么都不需说,也不必说。这本书比其用英文写的被人捧上天的《中国哲学简史》好得多,那个其实是给外国人看的,没想到中国人那么喜欢,诧异,也不必诧异。
评分细细地读了两遍,不愧为开山之作!“矫傅会之恶习,具了解之同情”此话虽是针对当时风气所说,然若干年后兴起对先贤动辄批判,贴标签的运动更觉陈先生此话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