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奥布赖恩(David M.O’Brien):声名卓著的美国最高法院研究专家,弗吉尼亚大学政府与外交学讲座教授,曾深入最高法院,担任司法研究员和研究助理两年。编辑出版有两卷本的《宪法法与宪法政治》(Constitutional Law and Politics,第6版),参与编写了《民治政府》(Government By the People,第19-21版)。
胡晓进: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长于美国史研究,代表作品有《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合著),《美国最高法院》(合译)、《政治和命运》(合译)。
任东来:美国宪政史、中美关系史专家,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品有《美国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 个司法大案》、《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等。
与国会和政府相比,美国最高法院似乎以其超然独立的姿态远离公众生活。宪法研究专家奥布赖恩紧跟最高法院的历史足迹,试图还原它作为政治机构的本来面目,它不再是“最不危险的部门”,而是深陷于塑造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权力斗争之中,成为政治争议的“风暴眼”。
《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不仅是各大法学院必读的宪法类教科书,还以其卓越的研究水准、小说般的行文风格、生动的内幕花絮和老练的政治眼光,成为美国最畅销的最高法院研究专著,是了解美国司法及政治生活的经典佳作。
大一初进法学院,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王军的外国法制史。说是外国法制史,教材却是他自己的那本《美国法律史》。于是乎,我们这样一所法学院中的第一堂课和第一印象不是正统的讲市民私权的高山仰止的罗马法,而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一个新兴国家的一个案件——马伯里诉麦迪逊。 官...
评分首先感谢美国这个国家的存在,使这篇文章成为可能;其次感谢老刘坚持让我写,可惜准备时间匆忙,颇为不足。 近期国内译介了不少阐析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运作的专著,在资料占有和学理剖析上都 颇有可观之处。而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一书出 ...
评分应该说从书的翻译及其内容来说,很丰富。但是没有一些阅读背景的人看此书有些莫名其妙,很多案例,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根本搞不明白,所以全书看的糊里糊涂。看了前两章实在太累,不看了。等看够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后再读此书,估计能更明白一些。 这本书谈的是案例后面的事,因此,...
评分大一初进法学院,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王军的外国法制史。说是外国法制史,教材却是他自己的那本《美国法律史》。于是乎,我们这样一所法学院中的第一堂课和第一印象不是正统的讲市民私权的高山仰止的罗马法,而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一个新兴国家的一个案件——马伯里诉麦迪逊。 官...
评分应该说从书的翻译及其内容来说,很丰富。但是没有一些阅读背景的人看此书有些莫名其妙,很多案例,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根本搞不明白,所以全书看的糊里糊涂。看了前两章实在太累,不看了。等看够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后再读此书,估计能更明白一些。 这本书谈的是案例后面的事,因此,...
深入展现美国最高法院运作机制全景的祛魅之作。那些影响司法进程乃至社会变迁的大案,往往并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显微镜下的琐碎细节、趣味八卦、daily routine甚至种种偶然,最终能汇聚成不断适应、修正、引导社会演进的力量,这是制度的魅力。考察一个优良的制度体系,不能仅仅聚焦布朗案、吉迪恩案、沙利文案、米兰达案、罗伊案的判决本身,这些判决背后的种种妥协与对抗乃至种种社会力量围绕判决结果多年来的攻防博弈才更加引人入胜。神化无异于简单化,真正的思考应当从还原制度运作细部的本真开始。
评分不感兴趣,没有细读
评分如果认真读完《九人》及其译者注解的话,不读此书也行
评分如果认真读完《九人》及其译者注解的话,不读此书也行
评分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954年布朗案,2001年小布什诉戈尔案,美国最高法院屡屡成为政治争议的“风暴眼”。但结果,均非行政决定了司法,而是司法推动了行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