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城山智子(SHIROYAMA, Tomoko)日本東京大學學士、碩士,199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曆任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部助教授,一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助教授、準教授、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教授。專攻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特彆是近代中國的貨幣、金融和企業,兼及18世紀以來的亞洲經濟史。其博士論文為《蕭條下的中國:1931—1937年間長江三角洲下遊的地區經濟》(哈佛大學, 1999); 最新研究成果為“負債中的公司:1895-1937年間長江三角洲下遊紡織業財務安排之研究”。正在共同主持日本多所大學閤作大型研究課題“帝國與網絡:亞洲地區經濟秩序”。
譯者之一簡介:
孟凡禮,200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學碩士。主要譯著有:《論自由》([英]約翰·穆勒著,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1年版/上海三聯書店2019年版)、《教授們怎麼想:在神秘的學術評判體係內》([美]米歇爾·拉濛特著,高等教育齣版社2011年版,閤譯)等。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每一個與國際金融與商品市場相聯係的經濟體都受到瞭衝擊。本書不僅意在錶明中國無法逃避資金流動和貿易急劇下降的後果,而且還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中國曆史的新視角。大蕭條是現代中國的分水嶺。在以金本位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中,中國是唯一使用銀本位的國傢。國際銀價的波動侵蝕瞭中國的貨幣體係,並破壞著中國的經濟穩定。為瞭應對嚴重的通貨緊縮,國傢對市場從自由放任轉嚮調控乾預。用不同的外匯標準構建新的貨幣體係,要求審慎的政府管理;最終經濟復蘇與幣製改革的進程導緻瞭整個中國經濟政治化。通過對大蕭條衝擊與其後經濟復蘇過程的分析,本書考察瞭中國與世界經濟關聯下國傢—市場關係的轉變。
对于我来说,从1911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是极其模糊的。表面上来看,这一段历史我们接触得最多,然而看到的历史史料来源却最为单向。我们对于这段历史中一些并不重要也许只是虚构的细节,可以了解得相当详细,甚至能够在你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至死这样的记忆都会折磨着你;另...
評分拓宽历史的界限一直是历史学家赋予历史著作公共性的重要主旨,特别是当整个世界依旧处于危机动荡与变革之际时,历史著作“鉴往知今”的意义也更显得有价值。当国人依旧在热衷讨论近三十年以来所谓“中国模式”优与劣的纷争困扰时,历史学家则已然分析二十世纪之与中国历...
評分回看19世纪30年代,我们想到的是战争,是民国,是国破家亡、人才却辈出。 那一段历史,太过厚重,在教科书上字字泣血,在记忆里时时警醒。 但似乎很少有专门讲解中国货币从银子到纸币的替代完成,讲解中国丝织产业畅销国外到农村破产,工业化进程被打断这一方面的内容。 《大萧...
評分本书讲述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币制改革以及大萧条的关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以纺织业和缫丝业为典型代表,其在近代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际银价下滑的大背景。中国银本位制货币汇率相比于其他金本位国家货币下降,中国商品在海外销售价格相比于本土产品...
評分一、 本书作者城山智子,目前担任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长期专攻于中国现代经济史。作者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中美日三国的中国现代史研究前辈提供之帮助与支持,如美国方面的孔飞力、柯伟林,日本方面的滨下武志、斯波义信、岸本美绪等,以及中国方面的茅家琦、严学熙等,其...
本書將大蕭條看作是現代中國形成過程的分水嶺,其兩個研究視角非常獨特。一是把中國放在世界經濟的曆史中考察,特彆是重視國內政策與國際經濟的關聯。從19世紀後期形成的中國現代經濟是一種“對外開放”的格局,與世界經濟的變化息息相關,如銀本位中國幣值與世界白銀市場的關聯以及大蕭條所帶來的白銀價格波動是國民政府推行幣製改革的重要動力之一。二是對現代中國的政府市場關係進行批判的透視。作者以繅絲業和棉織業為例重點厘清瞭當時中國經濟的幾個主要關係,包括城鄉關係、銀行與企業的關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以及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係。書中對大蕭條時代中國經曆的生動描述,特彆是幣製改革與匯率穩定、過度放貸與金融風險、國際流動資本與金融穩定、房地産熱與泡沫化、政府與市場協作關係等問題的分析,至今仍有藉鑒意義
评分城山智子認為,大蕭條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被嚴重低估瞭,它其實是現代中國形成過程中的分水嶺。
评分本書將大蕭條看作是現代中國形成過程的分水嶺,其兩個研究視角非常獨特。一是把中國放在世界經濟的曆史中考察,特彆是重視國內政策與國際經濟的關聯。從19世紀後期形成的中國現代經濟是一種“對外開放”的格局,與世界經濟的變化息息相關,如銀本位中國幣值與世界白銀市場的關聯以及大蕭條所帶來的白銀價格波動是國民政府推行幣製改革的重要動力之一。二是對現代中國的政府市場關係進行批判的透視。作者以繅絲業和棉織業為例重點厘清瞭當時中國經濟的幾個主要關係,包括城鄉關係、銀行與企業的關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以及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係。書中對大蕭條時代中國經曆的生動描述,特彆是幣製改革與匯率穩定、過度放貸與金融風險、國際流動資本與金融穩定、房地産熱與泡沫化、政府與市場協作關係等問題的分析,至今仍有藉鑒意義
评分對財政-貨幣,國內-國際的關係梳理非常細緻。不過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缺乏討論。
评分得到聽書 在法幣改革之前,中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貨幣體係,白銀、銀幣和各種銀本位鈔票在市麵上同時流通。大蕭條之前的30多年由於國際銀價緩慢下跌,給中國創造瞭有利的匯率條件,中國民族工業有瞭一段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但大蕭條的衝擊讓西方各國放棄金本位製,實行貨幣貶值,導緻國際銀價大漲。中國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農村凋敝、工業蕭條、上海金融市場崩潰 南京國民政府於1935年11月廢除銀本位製,推行法幣改革。國民政府保持瞭法幣匯率的穩定性和可自由兌換,但代價是犧牲瞭經濟政策的自主性,中國經濟隻能從大蕭條中緩慢復蘇。 客觀來說,國民政府推行的幣製改革是基本成功的。中國實現瞭從銀本位製嚮主權信用貨幣的平穩過渡,成功解決瞭通貨緊縮問題,沒有引起公眾恐慌和經濟混亂,是重要的經濟成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