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亚瑟·毕森(Thomas ArthurBisson 1900-1979):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担任过美国政府的东亚政治经济顾问。曾于1924年至1928年期间来到中国,先后在安徽省怀远县一所中学以及燕京大学执教。1937年6月,到访延安,后返回美国。1948年至195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系任教。后因麦卡锡主义政策影响被迫离开美国。1969年,应邀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任教,为该校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奠基人。
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
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只能说,蛮可惜的,作者浪费了一次以更深刻、更不一样视角来向世人展示延安以及几位领袖的机会,虽然作者采访了毛、朱、周、博等中G重要领导,也描述了一路上有关延安与红军的见闻,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无论是采访的问题,还是自己的思考,还是太过简单,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
评分只能说,蛮可惜的,作者浪费了一次以更深刻、更不一样视角来向世人展示延安以及几位领袖的机会,虽然作者采访了毛、朱、周、博等中G重要领导,也描述了一路上有关延安与红军的见闻,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无论是采访的问题,还是自己的思考,还是太过简单,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
评分 评分我第一次抵达延安是在一个八月的夜晚,飞机在一片漆黑中降落在南泥湾机场,一出航站楼,空气清凉,仿佛初秋。 经过一连串的山路,下降到河谷的城区,高楼大厦的灯火倒映在延河水上,隔着车窗,我一个劲往外看,期待能捕捉一张标志性宝塔的照片,但直到过几日的白天才如愿看到。...
评分有几张照片,经常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竟然是比森拍的。 在七七事变前一周对中共领导人的采访信息,真的是弥足珍贵。结合其他书籍,就可以看出更多的隐含信息,包括毛泽东对中国和世界形式的精准预判。 涉及到的几个访客自己的看法,也是角度独特,或许被氛围所感染,或许自我认...
史料价值大于内容本身。采访时长和内容深度远不及斯诺。译者附文美洲蕾是篇好文。
评分1937年6.21-6.24,作者冲破重重困难,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延安游历和探访,与“毛周朱”等领导人对谈,感知延安氛围,如若放在更大的时间轴上看,这次访谈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发生在国共联合抗日的洽谈期间(尚未公布),而在半个月后就发生了震惊的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由此,这次访谈的时机及其历史价值可想而知。只是这几位远不如斯诺的洞察和挖掘能力,访谈的关注点主要都聚焦在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上,随着时间流逝事件本身对于非历史研究者并不重要了,读者更想看到“毛”对抗日统一战线和未来政治形势的判断,无奈更深层次的交流非常有限,只能从轮廓上看到延安时期党内的自信和坚定,缺衣少食的时刻,人人恬淡自信,保持追逐崇高理想的热切期待,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真是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典型,延安精神是财富,是面对困难的底气
评分1937年6.21-6.24,作者冲破重重困难,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延安游历和探访,与“毛周朱”等领导人对谈,感知延安氛围,如若放在更大的时间轴上看,这次访谈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发生在国共联合抗日的洽谈期间(尚未公布),而在半个月后就发生了震惊的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由此,这次访谈的时机及其历史价值可想而知。只是这几位远不如斯诺的洞察和挖掘能力,访谈的关注点主要都聚焦在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上,随着时间流逝事件本身对于非历史研究者并不重要了,读者更想看到“毛”对抗日统一战线和未来政治形势的判断,无奈更深层次的交流非常有限,只能从轮廓上看到延安时期党内的自信和坚定,缺衣少食的时刻,人人恬淡自信,保持追逐崇高理想的热切期待,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真是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典型,延安精神是财富,是面对困难的底气
评分很纠结的一部作品 对于博古 周恩来和毛主席的对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些内容只占据了一半的篇幅 剩下的就是作者旅途的描述了,这个部分我是真不感兴趣。 和毛主席这个对话太牛逼了,高瞻建瓴,难以想象是在封闭的延安的一个人说出来的,对于国际形势分析准确无误。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有着非常清晰且准确的判断 作者说的对 只有他才是能统一中国的人
评分对朱,主要是不温不火的军事问题。对周,是国共现状和具体行动的访谈。对毛,则是许多综合问题的组成,侧重革命,阶级和外交。主席的回答是最多也是最丰富的,我可以想象他说到兴头上,有些放飞的样子了。作者从一开始的迷茫旁观,到归途时对延安革命者的充分信任,足以说明此次对话是相当成功的,每一个具体接触到他们的人,无一不为此折服。“那是延安最美好的岁月。” ps:缺点是书有些浅表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