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出生于巴黎,一八九一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开始写作生涯。一九〇九年参与创办《新法兰西评论》。一九四七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梵蒂冈地窖》、《伪币制造者》,散文《地粮》、《刚果之行》等。
纪德是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广泛关注宗教、爱情、家庭、性、政治等各类问题,热烈歌吟解放与自由,以赤诚之心去担当人性中的最大可能。他是时代的见证人,更是时代的创造者,法国文坛的后起之秀如萨特、加缪等,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同时,纪德也称得上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最令人费解的作家之一。他的“纵情”、他的“颠覆”,曾一度使他“声名狼藉”;但另一方面,他内心中同样真挚的是一种对于“神圣生活”的需要的肯定。他对同性恋的辩护、在道德伦理上的特别主张至今仍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译者桂裕芳(1930- ),湖北武汉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翻译家。获法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勋章。译著主要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雨果《九三年》、萨特《呕吐》、布托《变》、莫里亚克《爱的荒漠》等。
A delicate boy growing up in Paris, Jerome Palissier spends many summers at his uncle's house in the Normandy countryside, where the whole world seems 'steeped in azure'. There he falls deeply in love with his cousin Alissa and she with him. But gradually Alissa becomes convinced that Jerome's love for her is endangering his soul. In the interests of his salvation, she decides to suppress everything that is beautiful in herself - in both mind and body. A devastating exploration of aestheticism taken to extremes, "Strait is the Gate" is a novel of haunting beauty that stimulates the mind and the emotions.
读《窄门》让我想起我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一、一个女朋友的故事 曾有一个女朋友,原本对婚姻毫无看法,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时候她认为婚姻对人有 禁锢作用,是不好的。突然有那么一天,她发现自己容颜衰老了一点,不像以前那么漂亮 了,她的性情发生了猛烈的变化。 ...
评分可能所有纠结的人的根源都来自于童年。 悲剧的第一个种子是小阿丽莎对她母亲的不认同。她的母亲,一个当时社会否定的放荡女人,亲朋的流言蜚语,教会组织隐晦地批评,最后抛弃家庭与外人私奔,甚至她的父亲对她母亲的迷恋,她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作的歇斯底里。这样没有节制...
评分《窄门》是一本伤感的书,从头至尾都是伤感,少孤早独的热罗姆和母亲与人私奔的表姐阿丽莎,自幼青梅竹马,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情愈发深厚,但,最终却不能结合。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路德福音》里的一句话,表达着宗教信仰里的严肃性、认真性和艰辛性。但,这句话却使...
评分可能所有纠结的人的根源都来自于童年。 悲剧的第一个种子是小阿丽莎对她母亲的不认同。她的母亲,一个当时社会否定的放荡女人,亲朋的流言蜚语,教会组织隐晦地批评,最后抛弃家庭与外人私奔,甚至她的父亲对她母亲的迷恋,她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作的歇斯底里。这样没有节制...
评分法国文学有个特点,总是在探寻“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普鲁斯特穷尽一生得出结论“幸福就是点点滴滴的回忆”。 法国作家纪德笔下的文学作品是完全对立与分裂的,不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最后还是通向了一个顶点——幸福。 《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是法国作...
我可能永远不能理解那些在宗教的爱情中殉道的男男女女…… 因为是从Jerome的视角写的,所以Alissa更难以理解, but I'd like to think myself in her place 不过更多时候还是把自己置于Jerome的境地吧,在追寻着的那个人。 所以会觉得矛盾,好像兼具了文学传统里男女的两种相反的特质。总是在追寻的男人,和总在原地等待他回来的女人。 以及Alissa信中提到Jerome在那本拉辛的页边空白写下他认为美的,她应该看的句子——这不可避免地让我想到他。 这种自我鞭挞、放逐、苦修的苦行主义和神秘主义。两人的通信让我想起爱洛依丝和阿伯拉尔。
评分心灵越是接近,形骸越是疏离
评分11年
评分我可能永远不能理解那些在宗教的爱情中殉道的男男女女…… 因为是从Jerome的视角写的,所以Alissa更难以理解, but I'd like to think myself in her place 不过更多时候还是把自己置于Jerome的境地吧,在追寻着的那个人。 所以会觉得矛盾,好像兼具了文学传统里男女的两种相反的特质。总是在追寻的男人,和总在原地等待他回来的女人。 以及Alissa信中提到Jerome在那本拉辛的页边空白写下他认为美的,她应该看的句子——这不可避免地让我想到他。 这种自我鞭挞、放逐、苦修的苦行主义和神秘主义。两人的通信让我想起爱洛依丝和阿伯拉尔。
评分depressin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