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
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先生与骑士伙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自由国度》《大河湾》《非洲的假面剧》《印度:受伤的文明》《幽暗国度》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8年8月11日,奈保尔于伦敦家中逝世。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V.S.奈保尔感人至深的家庭私记录,2019年全新修订版
★ 唯有梦想才能激励梦想:一本比小说更打动人心的父子书,奈保尔一生的力量之源
★ 一位伟大作家的成长史,一位“失败”作家的奋斗史,一个引人入胜、关乎梦想的奇迹般的故事。
★ 一个理想的父亲, 绝非一个理所当然的父亲,爱远大于权威,从不求全责备
★ 送给每一个离家在外的人
★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读这本书,它太感人、太私人、太令人痛苦了。 ——V.S.奈保尔
★ 这是一对由爱和尊重以及文学野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父子的故事。家人之间亲密、深刻、坦诚的交流,描绘了一部深刻而感人家族史,见证了伟大文学天才的成长之路。
========
十七岁,V.S.奈保尔考取政府奖学金,离开特立尼达赴牛津读书,从此开始和父亲的书信往还。四年后,父亲过世。又四年,儿子的作品成功出版。本书收录了1950至1954年间V.S.奈保尔和父亲及其他家人的往来书信。
记述伟大文学天才真实的成长之路,249封不同寻常、亲密坦诚的家书,写出了一对由爱、尊重、共同的理想所联结的父子的动人故事。这是一位伟大作家的成长史,一位“失败”作家的奋斗史,一个引人入胜、关乎梦想的奇迹般的故事。
对于奈保尔,看的第一本书是《米格尔街》。 被其吸引是因为别人批评他的那句话,大意是说他庆幸自己的离开,不屑于特立尼达觉得留在那的人都很蠢云云。“从边缘逃往中心,离开无力者投奔有力者。” 相信千千万万个奋力从令人不满的狭隘原生环境中逃离的人,都会对奈保尔的体会...
评分从家书中,我们得以一探消息:奈保尔家庭亲情之浓,可见一斑。另外,奈氏的文学之路,我们也略知一二。从牛津留学生到初试啼声的文坛新秀,令人更明了蜚声国际的大作家的早期成长岁月。虽依依稀稀,但已足矣!
评分坐公车,从住的家晃悠到报社,翻阅《奈保尔家书》。一本来往于英国牛津与西印度特立尼达的父子书信集。 听父亲讲自己始终热爱的写作生涯。他一直默默无闻,做着报纸的记者编辑工作,却始终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他也告诉儿子,不要放任自己默默无闻,但是如果默默无闻了也没关...
评分 评分对于奈保尔,看的第一本书是《米格尔街》。 被其吸引是因为别人批评他的那句话,大意是说他庆幸自己的离开,不屑于特立尼达觉得留在那的人都很蠢云云。“从边缘逃往中心,离开无力者投奔有力者。” 相信千千万万个奋力从令人不满的狭隘原生环境中逃离的人,都会对奈保尔的体会...
在《奈保尔家书》里,我们得以一瞥藏在脾气暴躁、愤世嫉俗的“典型奈保尔”背后柔软的一面。 每封家书都充满温情,少年奈保尔与家人的交流亲切、平等、坦诚,诺奖作家的家庭教育真是精彩!
评分没有家书中常见的说教,奈保尔父亲将刚刚成年的儿子看作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成年人,既以父亲的身份关心儿子的身体精神健康和钱够不够花,又以朋友的身份对奈保尔说起生活琐事和自己的烦恼,更以作家前辈和同仁的身份与儿子交流写作心得,和他一起成长……老奈保尔真是一位理想的父亲!
评分不是很好读
评分看一位得诺奖的大师,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为恋爱,家庭关系,钱和学业发愁,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我也是二十岁的年纪,读这本书有太多共鸣,但我可没有大师那样的天赋、努力和自信。书信的字里行间奈保尔都非常确定自己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家,“听着,我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我很清楚。”读到最后,我也和奈保尔一样担心着卡姆拉,调皮的弟弟,以及三个妹妹,好在书的尾声交代了奈保尔一家的简略生平,安稳,平静。
评分不是很好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