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傢,唯意誌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剋)一個異常顯赫富商傢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傢産萬貫,但不得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25歲發錶瞭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性原則的四重根》。30歲完成瞭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錶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裏。53歲齣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1860年9月21日在法蘭剋福病逝。
韋啓昌,1962年生於廣州,現於澳大利亞行醫。
有兩樣東西可說是我這一生中的摯愛,能有緣對其深入瞭解並從中得益,我真算是幸運的瞭。這兩樣東西就是叔本華的著作和古老的中醫。
對於叔本華,我可說是一見鍾情,繼而與其私訂終身。現在及未來,那肯定將是長相廝守、白頭到老。叔本華思想所引起我的贊嘆、愛慕,給予我的精神愉悅,也隻有中醫的理論及實踐可堪相比。兩者都是那樣的深邃、樸實、直接,其根本觀點在主要的方麵竟然是驚人的一緻。以後有機會,筆者或許會把這方麵的體會公諸同好呢。
我是在20世紀80年代“邂逅”叔本華的,並為之“驚艷”,雖然那是在街邊買到的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的颱灣節譯本,譯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後,我以能閱讀叔本華、茨威格的原文為享受目標。托瑪斯·曼津津樂道的“斜躺在沙發上整天閱讀叔本華”的美妙感覺,肯定是得到個中三昧而發。
叔本華的著作給予瞭我許多,翻譯它們是某種微不足道的答謝。正如中醫給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醫給病人解除痛苦作迴報一樣。看到讀者通過我的譯本而欣賞到叔本華,就猶如看到病人經我之手解除瞭病痛。最實在的報酬對我來說不過如此。
當初翻譯叔本華的著作,並沒想到能夠齣版。現在這些麯高和寡的書競有幸一版再版,已經相當難得。至此,筆者夫復何求?
譯著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阿德勒著《兒童的人格構成及其培養》。
《叔本華美學隨筆》從《叔本華全集》的捲二、捲五中選取瞭12篇文章,這些文章獨立成篇,討論的話題有閱讀、思考、寫作、批評、語言學習、文體、音樂、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華以準確的判斷力、深邃的思考、質樸無華的文筆、言之有物誠實自然的風格,闡述瞭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一本很棒的书!~阅读此书,从叔本华字里行间你可以体会到两点:第一,叔本华叙述道理来头头世道,让你诧异于大叔严谨的思维和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力。第二,叔本华遣词造句是如此的简单和朴实,让读者感觉犹如叔本华在你面前和你亲密聊天,畅谈人生大智慧。 ...
評分文艺作品从来都是承担着宣传意识形态,文化塑造和作为人类镜子的作用,这部大宅门反映得即是中国商业家族在宗法社会里的的经典剧目,通过一部电视剧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的近代史变迁,同时也可以看到导演看破红尘的虚无主义。 中国古代这种反映虚无主义的文艺作品也特多。 在以中...
評分(一) 甲:为什么要聊死亡? 乙:因为死亡是哲学中最严肃和最重要的部分。 (二) 甲:你准备怎么聊? 乙:世人要么认为“从无中来,还归于无”,或者“从无中来,得以永恒”,两者皆错而且各执一端。正确的观点并不来自两者的中间,而是来自更高的视角,也就是没有生死,自己...
評分我们处在忘记过去的危险中,而且这样一种遗忘,更别说忘却内容本身,意味着我们丧失了自身的一个向度,一个在人类存在方面纵深的向度,因为记忆和纵深是同一的,或者说,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 什么是经典? 卡尔维诺认为经典是那些你...
評分我越来越着迷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很多朋友认为他的思想是悲观主义,便会有些许的排斥,但通读他的三本读物,悲观意味并不强烈,只是对于生活看得太过透彻,对于人性本质意欲的分析得过于深入,便不是那么为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为物质论了。
都不願再讀其他書瞭真煩惱
评分擁有判斷力的人終究是少數,被叔叔對我們這些沒有判斷力的人的吐槽笑死瞭,感受到瞭他的不甘,“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真理是簡單的,你得有所得纔能有所寫,閱讀經典纔是最好的選擇。不想成為書呆子的話認真看看這個鮮活的世界吧~我心心念念的“我”,我努力追尋的自我價值,都隻是一場夢而已,死去的隻是“我”,而不是本質的東西,在時間裏無法找到永恒。論死亡真的太精闢瞭,能夠這樣討論死亡的哲學傢都是很溫柔的哲學傢,他讓我們不再害怕死亡,那隻是一個小小的眨眼睡一覺而已,自我沒那麼重要。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那是因為我們意識到瞭,我現在存在是因為我必然存在。同時我們本來就是一些不應成為的東西,束縛瞭意欲,所以“我”們不會存在
评分如果痛苦不是我們生活最接近和直接的目的,那我們的生存就是在這世上最違反目的的東西瞭。這是因為如果認為在這世上無處不在的、源自匱乏和睏難——這些密不可分——的那些永無窮盡的痛苦沒有任何目的,純粹隻是意外,那這一假設就是荒謬的。我們對痛苦的敏感幾乎是無限的但對享樂的感覺則相當有限。雖
评分大學時讀 打的四星,隔瞭五六年重讀
评分大學時讀 打的四星,隔瞭五六年重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