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序/王安憶
老辰光
肖照
搓麻將
雪花膏憶舊
壓歲鈿
涮馬桶
永彆瞭,上海下隻角
屋裏廂
弄堂
後門
亭子間
後巷
逝去的上海老虎竈
煙紙店和士多鋪
好人傢
阿拉上海人
圓颱麵
過年全匣
毛腳
上海人傢
儂好呀
白相
黃魚不是魚
上海閑話裏的“小”
上海俚語與吃食
口頭動漫
時尚洋涇浜
雙城之戀
小毛師傅和上海旗袍
洋盤上海開洋葷
鼕至夜的團圓
外國阿媽
羅宋人
從外國人到老外
代跋/毛時安
文摘
《肖照》
上海老話稱照片為“肖照”。肖照,其實這個詞語十分貼切,而且很文藝,很雅。
上海大約是全中國最注重拍肖照的一個城市。
19世紀50年代,中國還在鹹豐年間,上海已開設齣全國首傢照相館“公泰”,經營者羅元是個廣東人,曾為清道颱吳健彰的會計司。那時拍照片收費昂貴,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張全身小照片要收大洋一兩塊,當時一擔米不過賣三塊大洋。故而現今拿得齣20年代照片的上海人傢,多為舊時望族、富有人傢之後。
照片剛在上海問世時還不興拍風景或靜物,多為人的肖像。照片是人的肖像的剋隆,故而上海話稱為肖照實在十分貼切。
直至清末,上海地區的照相業已十分發達,故而後人公認,中國的照相業是從上海開始的。1905年齣版的《繪圖遊曆上海雜記》也曾記載:“照相之法,齣自西人,傳於上海……”
查考上海近代史,我們可以發現,但凡中華第一的西方現代文明,永遠是在上海萌芽破土,也唯有上海的水土纔適閤這些西方新玩意的生長。
不過上海的市井百姓,在攝影術剛剛傳入時,將其視為攝人精血的邪門歪道。傳說早年的上海人唯有在每年年關上城隍廟燒香時,纔去照相館讓鎂光燈對自己閃一閃,然後照片也不拿就走人,為的是將一年的晦氣攝去,喜洋洋地迎接新年。難怪相傳上海首傢照相館就開在老城隍廟,似是有理可據的。
19世紀70年代,上海的照相業已逐漸興隆,去照相館留個影,一般中上等上海人傢都視之為十分隆重的事,不再有迷信的顧忌。
為招攬生意,上海的照相館競相為名伶名妓照相,再將其齣售,有點如今日的明星閃卡,以迎閤小市民娛樂觀賞的心態,所以上海早期的照相館大都集中在三馬路(今漢口路)、四馬路(今福州路)上。
1884年《點石齋畫報》第三期,刊登一幅題為“我見猶憐”的圖,畫中兩個太太,一位坐著,一位站著,中間隔著一張西洋式圓桌,桌上放著一盆花卉,背後是畫著堂吉訶德式風車的西洋風景屏風。由此可推測,在19世紀80年代,上海人拍肖照已相對普及,連深閨中的淑女貴婦也會齣來拍肖照,可見上海文明開放之先。
直到20世紀30年代,拍肖照在上海人生活中,仍屬一件大事,絕不像現今這樣,照相機裏永遠裝著膠捲,隨意撳幾張無所謂。
上海人第一張鄭重其事的照片,當為滿月照,然後是百日照、周歲照、入學報名照、大學畢業照、結婚照、與第一個孩子的閤影照……從前上海人,四十歲一過,好像戲已唱完,連拍照片的興頭也疏懶瞭。於是,隻有逢四十、五十、六十等大生日,纔想到拍張肖照留影。反正年紀一大,拍單個肖照越來越少,橫看竪看都看不入眼,越看越觸氣(討厭)——心一橫,不拍瞭!而閤傢歡,倒很喜歡拍,子子女女一大堆,自己當中一坐,手裏再抱一個,心裏自然很有幾分喜氣,很有種成就感。
上海舊時照相館,閤傢歡照都是其主打項目之一。當時傢庭照相機不普及,拍閤傢歡就非得去照相館不可,如此全傢興師動眾打扮好擁嚮照相館,也可算是傢庭一樁盛事,特彆對小傢小戶人傢。但凡拍閤傢歡,必也有個主題: 為紀念某個特彆日子,或者某個長者大壽,某個有齣息的小輩畢業或結婚……上海人傢想到要拍張閤傢歡,必是相對傢道順利,財旺丁興,否則,是沒有那份心思拍閤傢歡的。
上海老人傢都喜歡拍閤傢歡,鎂光燈一閃,那份祥和興隆的氣氛,就給永遠固定下來。閑時看看這幅閤傢歡,會切切實實感到擁有的安慰和幸福。難怪電影《傢》中,高老太爺病危之時,導演特地處理這樣一個鏡頭: 高老太爺要覺新摘下牆上那張閤傢歡,老淚縱橫地撫摸著它,因為那是已逝去的高傢流金歲月的象徵!
上海老式人傢的閤傢歡肖照十分有意思,特彆是那些四代同堂的照片: 坐當中的男傢長們必是瓜皮小帽、長袍馬褂,還有綉花裙襖的女傢長;風華正茂的中年一代西裝革履,女眷則是旗袍、綉花鞋;花樣年華的第三代梳著飛機頭,穿花花綠綠的夏威夷襯衫和時尚的布拉吉、高跟皮鞋;第四代給摟在長袍馬褂懷中,是一身城中最新款的童裝……因為拍閤傢歡,各人都將自己心目中最中意的時尚裝束穿齣來,於是,等於匯閤瞭各個時期的衣著時尚和審美,老照片的價值就此體現齣來。所以講,幾代同堂的閤傢歡,同時也是一份真實的城市人文曆史檔案。
老上海人拍照片有許多忌諱。首先,據說拍四世同堂的閤傢歡時,必得缺個把人,或者因為“月圓則虧”“水滿則溢”的警誡,也或者是上海人一種策略性的自圓其說: 舊時因交通不便,而三代四代大傢庭往往人口龐雜,各分東西,要一人不缺趕這閤傢歡鏡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為消弭這種心理遺憾,就有瞭這不成文的說法。
肖照的問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瞭上海人的生活。其中一大革新是以肖照代替原本製作耗時耗力的先人肖像。
肖照未在上海人生活中流傳開來之前,上海人的先人遺像都是請繪畫工匠畫的、韆人一麵的象徵式肖像,稱為“真”。
真的畫工很細緻、很講究,上麵的先人都給畫得很氣派、很雍容,男女都穿著朝服,掛著朝珠,男的戴著翎毛、官帽——反正人都不在,死瞭,不會有人去外查內調他們的先人是否真的做過官,做的是幾品官!
中國人講究傢世,真的畫匠們在這裏極力滿足客戶的需要,大方地給真中先人封上各種爵位的官階。於是每逢過年、鼕至、清明等大節,兩張甚或更多的真就唰唰給掛瞭齣來,接受後代的祭拜。
肖照進入上海人生活中,先人的肖照代替瞭昂貴的真,科學便捷且形象化,先人音容曆曆在目,遠要勝過那空洞的、憑空想象的真。
先人們或長袍馬褂,或西裝革履,更有全身戎裝,佩著勛章,有的肖照麵上還有名人的題詞,這下,官階、社會地位可是貨真價實、不容置疑的。可惜這樣的先人遺照大多在“文革”中被銷毀瞭,實在可惜!能夠保留下來的,在今天真可謂十分珍貴。因為當時的此景此情此人,是不可復製、不可再現、不可追迴的,隻有肖照纔能將其記錄下來。
文明的進程總要付齣代價。肖照的普及大大衝擊瞭手工肖像繪畫工藝,特彆是畫真的工藝,大約早已後繼無人。傳說在20世紀30年代,已有外國人在上海高價收購各種真,上海人講究實惠,紛紛冒著“大逆不道”之名,將老祖宗像賣齣去,換取時髦的西洋玩意,如落地無綫電、留聲機、電冰箱之類……當然也有那等傳統守節的上海人傢仍舊保留著老祖宗的肖像,想來也逃不過“文革”的厄運。相信現今上海人傢中還保留有真的可謂微乎其微。據言蘇富比拍賣行對真的賣價,叫得很高。在香港,一對清代的真,一度可換高檔區域一套中型住宅!
今天在上海舊區許多老上海人傢中,朝南正麵牆上仍必有一兩張眉目錶情嚴肅的放大的黑白肖照,逝去的先人仍日日夜夜與小輩生活在一起,督促著後人要榮祖振庭……上海人再海派再洋派,老祖宗前總歸不敢失禮,時日久瞭,牆壁上留下深深的鏡框的印痕,那一度燦爛喧鬧過的生命,就濃縮在那兩幀泛黃的黑白方寸之間,默默提點著後人,我們是從哪裏來,我們曾經為這個城市做過些什麼……上海人沒有故土傢園可以緬懷,因為上海本身是個移民城市,我們的根,原來就係在石庫門弄堂裏這兩張黑白先人遺像的方寸之間!
現今新生代年輕人早已不耐煩這些錶情呆滯的黑白照片,他們也根本叫不齣那些肖照中的人的名字,他們之間積澱瞭太多的時光的塵埃,一如那高懸著的兩張鏡框麵上濛的那層灰塵。
老房子要拆瞭,那全新的現代化的裝修與這黑白泛黃的照片如此不相稱。正好現有人專門做這收購,收購這些泛黃的、印有凹凸的照相館名字(這些照相館十有八九現今也不存在瞭)的照片。據說早幾年已有東洋人、西洋人開始收集老上海人肖照,包括那現今新生代人眼中老土又不堪入目的黑白先人遺像,所以上海灘開始有瞭收購老照片的生意——當然限於1949年前民國時代的,越老土越好,瓜皮小帽拖長辮子的更佳!
上海有句名諺:“人老珠黃不值錢。”唯獨那給攝入鏡頭的肖像,其價值原來也可以與時俱進,不斷升值。被攝入的人的肉體早已化為灰燼直上青天,但他們留下的肖像,成為一個時代的神韻,就像那一顆顆散落各處的珍珠——然後有一天,給一個有心人耐心地一顆顆撿起串起來,稱之為曆史留影。遺憾的是這方麵西洋人、東洋人似永遠比我們早一個節拍!
當然,現今的黑白先人遺像能否如百多年前的真一樣可升達一層樓的價位誰也不可知,但其真正的價值還在,他們是今天上海人的根的所在!
對根的意識的珍惜和重視,好像東洋人、西洋人都要比中國人強烈,包括已遠渡重洋的華人後裔。他們的客廳壁爐架上、銀器櫥內,很藝術化地擺放著自己先人的肖照,那鵝蛋形的、長方形的、圓形的沉甸甸的噴銀相架,錯落有緻地排列齣一股渾厚的、我們稱之為曆史的氣息。
“這是我的曾外祖父,他來自西班牙馬德裏,1892年來到紐約,這是他在移民局照的……”
“這是我的曾祖父的外婆,她是俄國女伯爵……”
“這是我的太祖父,第一代美國華人,當年從颱山賣豬仔到加拿大修鐵路;這是我的祖父,第二代華人,‘二戰’時參加過衝繩島戰役,這是他在衝繩登陸勝利後照的……”
我們常常笑話美國人隻有兩百年曆史,英國人保守,但走進他們國民的客廳,我們會感受到濃鬱的曆史感。今天,在我們裝修現代的三房二廳裏,我們能嚮外國人介紹什麼?除瞭最新式的宜傢傢具、一兩件舊貨店裏淘來的真僞曖昧的瓷器!關於你的傢族,你對自己根的認識,有些什麼可以值得自豪的,可以推介給外國朋友?我們的城市要與國際接軌,我們的人文生活也要與國際同步,然而我們在對自己的根的重視和覺悟上,這個空白似已成一個
很難彌閤的遺憾!
中國古語“瞻前顧後”,我們需要嚮前看,但也不能一味否認和丟棄過去。上海人傢的先人留下的肖照,是構造城市曆史與未來橋梁的一塊塊重要磚石。
他們也許不是名垂青史的城市精英或英雄,但正如今年上海藝博會上那位外國人以“黃土地”之題展齣的那二十萬隻黃土小泥人: 單個看,隻是一個個茫然空洞、製造粗糙的仿人形泥巴團,但當二十萬隻浩浩蕩蕩的小泥人集中在一起,密密麻麻地組成一片紮紮實實的廣漠的土黃,雖無血肉,卻富有神采,那二十多萬對看似空洞茫然的雙目內霎時炯炯地煥發著生命的華彩,在沉默之中匯成激浪,從五韆年中華文明長河的上遊奔騰而來,那樣令人震撼、發人深思!
隻有上瞭一點年紀,纔懂得從美艷的明星照前迴過頭來欣賞黑白泛黃的老肖照,每一張照片經過時間的提煉和萬劫的洗禮,照片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如大馬路上一個黃包車夫甚至四馬路的風塵女子,他們淒苦的人生、塵埃般不被人注意的生命,卻在不經意的鎂光燈一閃中,在光影中得到瞭永生!
筆者手頭陸續收集有近韆張老上海人的肖照,都是來自海外親友五十多年甚至七十年前隨身帶齣去的照相本。閑時,我很喜歡與他們進行超時空的對話。他們用隔世的目光從肖照中冷靜地打量著我,因為已卸妝下颱瞭,那消失的、永不會重演的戲文從此音塵兩絕,但是,我還是能從他們肖照中,找到幾抹未揩淨的油彩……
肖照之外已曆經幾遍桑田滄海,唯影中人,仍以一抹超然的微笑看待人世間花開花落!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