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之重:全球背景下的上海近现代佳宅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上海近现代住宅建筑。上海住宅虽然没有公共建筑那样闪耀,但是因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其空间特征最直接地见证了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理解,属于乔治·贝尔德(GeorgeBaird)描述的“历史中那些厚重流淌的部分”,可以找寻和反映的内涵反而比公共建筑更为丰富细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细节繁多,心血无数。研究扎实深入,图面精彩纷呈。感觉更适合大开本或分册出版。
评分细节繁多,心血无数。研究扎实深入,图面精彩纷呈。感觉更适合大开本或分册出版。
评分1953-58年,上海兴建了201个工人新村,共468万多平米住宅,至1966年底累计超过800万平米。花园洋房之类不再建造。空间的重塑和新生,反映的是城市阶层排序的变化——资本家—工人的格式被颠倒了过来,住宅及公共设施不再是少数富豪的特供,多数人只能受惠于特供的外部性(还得感恩戴德~而以城市多数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尽管是计划的而非市场的~通过这一改造,消解了半殖民地属性,也消解了攫取现代化红利大部分的特权阶层的权利,真正让上海转型成现代城市。所以,1949年不是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终结,而是开始。
评分对柯布西耶小住宅方案太不熟悉,看书找图好累。。。。 偏设计的书,历史知识较多,不理论。
评分同济开始玩荷兰那一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