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紹褀(Travis S. K. Kong)是香港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碩士課程主任。長期從事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透過分析及檢討西方社會學當代理論,研究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同性戀、性產業以及性文化等社會現象,從而探究華人的性、性別、慾望、身份認同及親密關係等議題,得齣更符閤本土情況的論述。主要著作有Chinese Male Homosexualities: Memba, Tongzhi and Golden Boy (London: Routledge, 2011) 與《男男正傳: 香港年長男同誌口述史》(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14)。其他文章散見於國際學術期刊如Gender, Work & Organization, Body & Society, Urban Studies,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Sociological Review, Qualitative Research, Lancet, AIDS Care等。目前是學術期刊Sexualities: Studies in Culture and Society主編之一。
本書是第一本以「性公民權」的視角,分析當代華人社會與全球文化下,華人男同誌在身份、慾望與性別氣質方麵的社會學著作,其核心材料是作者1996 至 2008 年間進行的大規模民族誌實地考察,當中包括九十個來自香港、倫敦與中國大陸的生命故事。本書主張,浮現於三地的男同誌身份—無論是奉行耀眼消費主義的香港memba、大陸都巿的同誌與money boy,抑或是倫敦的女性化金童—均受到全球與在地酷兒文化的跨國浪潮影響。透過拒斥全球同質化與在地本質化的既有預設,本書對於華人男同誌的「性別」(gender)與「性」(sexuality)提齣開創性的見解,同時就跨國華人性身份、慾望與實踐建立瞭「酷兒混雜性」的新理論範式。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難以想象酷兒研究在中國發展這麼多年,所能讀到的報告卻還停留在非常基礎的層麵。本書的訪談雖然略微過時,遠跟不上當下同性戀社群文化的發展,但基於地域的“性身份”和“性公民”概念的引入對之後的研究啓發性很大。也得益於江博士多年來對同一議題的深耕,不僅理論細緻,方法紮實,講述的故事也娓娓道來,誠懇動人。
评分本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質性研究方法對香港、英國、內地的華人男同誌所做的關於性公民權的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在這些地方華人男同誌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曆史環境下成為性公民的。作者首先探討瞭身份,他認為身份的建構不是單一而成的,與其他身份元素或差異(種族、階級、年齡、性彆等)相互交織。這一過程既不穩定也不單一,還具有規訓的作用。應以差異政治的角度去理解性身份。在香港的部分,作者著墨於文化公民權這一概念。香港同誌將注意力轉嚮經濟消費(粉紅經濟)或文化創作。在民間與私人領取發展同誌空間。這促成瞭同誌文化之大眾媒體與流行文化中的興盛。在英國華人男同誌更多的被當做金童而存在。他們身處三種文化中。在大陸,集農民工、性工作者、男同與一身除瞭官方的壓力以外,傢庭壓力、社會汙名也是睏擾他們的大問題。
评分嗱嗱嗱,琴日in一大時拎左本書做例子。
评分理論部分生澀難懂,訪談部分的內容實在可以再翔實生動一些,尤其是對受訪對象跟蹤的時間綫可以再拉長些。有失偏頗的是,對內地男同的書寫太多局限在性工作者上,以及華人男同對西方主流的依附性太過強調。不如按照如情欲,性安全,亞文化,平權,孿直共存等題目劃分,將各地男同群體作橫嚮比較,讓讀者更能體會到這些話題在不同時間空間的流動,這是我對全球化角度看待LGBT人群的愚見。
评分大陸不隻有北上廣,大陸男同誌不全是性工作者,大陸男性工作者也不都能用“農民工”來標籤,對不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