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漫读经典》等。
文学是为人类总体提供持久的“激情的养分”的文化形式,也是人类的生命个体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借以审视自我确立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专业读者在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学术研究著述的岁月中留下的思考印迹,试图折射出一些20世纪中国作家、学者审视生命自我、文学本体、社会历史等具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命题。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私自界定为晓东老师给初入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本科生的启蒙之书。
评分学术文集,讲“风景的发现”为目前最清楚通透的,评“想象共同体”为目前最扎实从容的,皆没有之一。但总体缺乏体系,篇目间联系过散,多数单薄清浅,太多应景之作,题目之下其实难副。前面几辑中的专论,后面又专用一辑读书流水账来汇总,材料反复使用,不可谓不划算。卖得贵不说,P137还有排版字体错讹,P321还有标点遗漏,P357还有衍文。不能说吴老师圈钱之作吧,可还是叫人好生失望。
评分一个汇编集,谈的内容比较杂,私心更喜欢后面的六七辑,读起来亲切,时时有启发。尤其是后面的访谈,有机会也想体验这样课堂。
评分我更感兴趣的是后面的论文评述和采访,前面的文本解读不算精。原点类的发生学易使研究对象本质化;价值无涉;批评的“深描”;印象最深的是“我决意只在文字里讨生活,而不让文字变成我的生活。我就在世俗里,在人间烟火中,老病,死去,灰飞烟灭”。拒绝被抽象概念吞噬,研究最终指向的是人文关怀。文学和当下间的嫁接,是我始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啊。就像为什么在论文中堆砌理论却无法将文化研究落实到女性权益保护原生家庭等等上呢?为什么在将某些作品置于文化框架下讨论的同时却将对根本无法勾连少数民族文化的标签化商品化现状?这样的东西生产出来,恐怕是有些许学术价值,但永远上升不到人文贡献的层面。最后,能不能这么做,得看你的研究对象,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我必须有这个意识。
评分对于现代文学的漫谈,因而也少了学院风的文献理论爬梳,所以看起来很轻松。 对文学的理解视角也很独特有趣,比如有一篇特别谈了张爱玲作品里的“阳台”,分析的非常精彩。阳台既是“居室内部空间的延伸,又是外部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