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
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参与创建民盟促进国共团结抗敌,后又为和平建国参与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
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百年唯一见的知识分子楷模
纪念梁漱溟先生辞世三十载
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中国文化之特殊性与自信力,根源何在?
探寻中国问题经典论著,七十年常销不衰
-----------------
《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
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
-----------------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東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梁漱溟先生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梁漱溟所说的“中国文化”实有二义: 一是指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整体, 其核心为儒家文化; 一是指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路向。在后者的意义上, “中国文化”并没有中国性, 而是代表一种注重协调、平等、人性的文化路向与文化精神,它是可普遍化的。
——陈来
《中国文化要义》此间流传不多,但有心之士皆争传阅。先生之闳识孤怀,人皆能不以世俗之政治眼光相看,且此等特和气平心流露行间,人读之当更易通彼我之情。
——唐君毅
梁氏为一肯用心并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国以来,肯对国家根本问题用心,从而提出其主张如梁漱溟者,实在不多。
——胡秋原
作为一本四几年的书真是该给五星,能如此深入剖析中国文化,梁漱溟厉害。这书162页一句话很有意思,看得我简直以为他说的是Wen总.理了,梁漱溟是这么说的“中国制度似乎始终是礼而不是法,其重点放在每个人自己身上,成了一个人的道德问题。”看到这话,我一下子想到他,说的真...
评分没有人比梁漱溟先生将中西文化精神分析得如此通透的.最喜欢其中关于人类思想及知识起源的分析.此外,关于理性及理智的剖析,除却精当合理,更具诗意之美. 对人类和国人精神起源的深刻洞见是书中的精华,梁公的思想和文字没有仅限于此,还让"知识犹豫迟疑松开"这一...
评分中国人宗教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法律中相关个人物权债权问题,好像一直为中国人所忽略。但是中国人伦理观发达,我们对待伦理关系中的各个对象做情感认同对象处理,而不是理性思考对象。梁老说得好:“伦理社会其间关系准乎情理而定。”所谓情理者,我个人观点认为它...
评分子曰:思而不学则殆;杨绛先生说过,年轻人的主要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我是读完这本书后才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的。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自己思考过的一些问题,但实际上前人贤达已经有过系统的论述了。梁先生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与我之前的一些模糊观念不谋而合,然...
评分梁漱溟先生似乎是在做一个逻辑推理题。不尽信其言,却深感其志。 崇儒者,求其通,启三代,礼三统。近世儒者,莫不如此,如冯友兰先生之“理”,如钱宾四先生之“道”,如梁漱溟先生之“义”。求大道,易失于枝节。往者胡适先生评梁先生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国学经典。“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浅薄了,便牢拢不住人类生命,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饮食男女,名位权利,固为人所贪求;然而太浅近了。”
评分中国文化的要义就是猥琐发育
评分中国文化的要义就是猥琐发育
评分将近读了一个月。梁老先生掰开了揉碎了讲得很明白,尽管不无穿凿之嫌,但逻辑比较严密,非常有见地。无论是小的细节特点还是大的发展历程,梁先生都对一般规律提出一定程度的质疑。以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为例,他认为若无西方冲击,中国只能逡巡在非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对演成非封建社会的原因,他认为多个因素本身就在相互影响促进,不分先后,不分主次,这样的论法就导致了模糊和调和。文章中处处可见文人的气节。结论章难以抑制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总之,读后真真是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用全局而深入、历史而发展的眼光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文化、社会等进行剖析的书。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所以我思考得不深。中国似乎是所有现象和规律失效的国度,它能解释很多规律事物到中国变味。我的感悟:1、中国人做事只有应不应该;2、中国不适合广泛的全民式的民主,仅适合少数民主和决策式的;3、中国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不以种族之分或宗教而成国,而以文化,中国是一种超越国家概念的大文化区形态,是一种天下国;4、中国没有统一宗教,但并不是没有信仰。宗教的功能被伦理所代替,同时通过各个家庭的伦理组而成社会;5、建国之基础以道德礼教伦常,不以法律;立法之根据以道德礼教伦常,不以权利,而以义务;6、几乎不存在阶级;7、中国同化融合能力超强的原因。周孔教化原来对中国这么重要。希望随着理解深入有更多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