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闽,福建长汀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收获》《天涯》《作家》《青年作家》等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出版“唐镇三部曲”《酸》《腥》《麻》,以及《死亡之书》《狗岁月》《血钞票》《崩溃》《巫婆的女儿》《温暖的人皮》等长篇小说三十多部。另有六卷本《李西闽文集》以及十卷本《李西闽经典小说文集》出版。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被埋废墟七十六小时,获救后写作的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子夜时分,我停止了打字,用凉水洗了把脸,打开门。黑黝黝的山林隐藏着未知的东西。
我深深吸了口气,又关上了门。我想起了遥远的乌斯怀亚,矗立在小岛之上的也格来日斯灯塔——它是黑夜里的灯火,总有一些东西应该被照亮。”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为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李西闽长篇新作,讲述三个人震后挣扎求生、战胜心理与身体伤痛的故事。作家“李西闽”在震后多次无法忍受身体疼痛与内心恐惧,试图自杀,但不忍抛弃妻女,也不愿向恐惧认输;摄影师苏青眼见一对新人在自己面前瞬间消陨,总试图弥补内心的愧疚;当地农妇李翠花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却也努力想要一个新的生命。
2018年5月12日,一本非同寻常的书悄然上市了,它没有一般畅销书那股雄霸市场的气势,却承载着作者和许多对“512”这个数字有过深切记忆的人们的无限思绪。书名很有深意,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正如书中所言,曾经亲历512地震、被埋76小时才获救的作者李西闽,在从200...
汶川震后心灵史,阅读过程里必须经常调整呼吸,排版和选纸都温柔,不然真的太冲击。从冰冷的写作水平上看,让我想到初中在乡村中学认识的语文老师,也是写小说,我们普通人的上限可能就只能到这里了。
评分难以分类的作品,称作小说,却很不戏剧化;称作随笔,却又包含着这类文体往往无法肩负的重量。关于汶川地震的叙事,似乎少之又少,因而弥足珍贵。有个不能触碰的群体,叫幸存者,他们活着远比死去更为受难。“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这一形而上的问题,答案不止是贪生,或许还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爱人,上帝,无限,救主……)拯救。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悲伤的书,而且是在一个全国受肺炎疫情恐惧笼罩下的春节期间。两天读完,心情是压抑而沉闷,外面虽阳光灿烂,但只能闭门不出。 读这本书脑子里一直念叨PTSD这个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成PTSD。文中的李翠花,用了十年时间,流产三次换来的小女儿中,终努力走出震后阴影。 生而为人,常常羞愧难当。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和你相依为命的人,动辄恶语相向,仿佛他们应该承受你的粗暴。每次发完脾气,就后悔,可伤害已经造成,后悔有什么用?所以,趁我们还健康平安时,好好爱自己所爱的人。
评分以我、苏青、杨文波为主线,描写汶川地震后他们的故事,半自传性质。灾难带来的创伤和自救,活着是一个艰难的命题。如果能够以更高的视角,带入社会层面的思考,会更精彩。
评分“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因为本能,因为眷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