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扬之水 《读书》 日记 随笔 文化 读书 中华书局 读书日记
发表于2025-02-25
《读书》十年(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 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已出版《〈读书〉十年》的第一本,本书1991年—1993年是第二本,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
扬之水,本名赵永晖,曾用名宋远、赵丽雅,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曾任《读书》杂志编辑十年。著作有《棔柿楼读书记》、《脂麻通鉴》、《终朝采绿》、《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奢华之色》、《曾有西风半点香》、《无计花间往》等。
“写白话要如同写文言,这样就精练得多;写文言要如同写白话,这样就平易得多”
评分29.下笔如是之勤。
评分闲翻一过。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记了很多民国遗老,大多保存着古道热肠,人间犹有未烧书也。记徐梵澄先生部分,先已在专册中看过,现在读来,仍然时有惊艳之感,对他所说的“风云守道”,还是不大明白。此外则是那个年代的文化圈,同辈学人交往很频繁,也很朴实,充满生机,令人向往。女史读书很勤快,善解人意,做事孜孜不倦,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环境。能够把每次大餐的菜名记下来,更似乎是一种天赋异禀。总之,如果要考察八九十年代帝都的文化生态,这部日记应是较好的材料。十四年六月高考第一日,筱堂阅讫于长沙望岳楼,时去我之参加高考,恰好十四年也。
评分“写白话要如同写文言,这样就精练得多;写文言要如同写白话,这样就平易得多”
评分看了这一册,因为基友只借我了这一册(如果某天他宣布不用还他书了,那我真变成富翁了,哈哈)。扬之水也会常常头晕头痛乏力,我放心多了。坚持记日记吧,这是保持生命样态鲜活的唯一方式。
这一本比之第一本好像有点弱了,主要是读书方面的文字弱了,多了旅行和家常。不过,倒是道出了当时做编辑的艰辛,最为有趣的是看她在上海组稿、开会的记录,在外出差,居然骑着自行车在上海东南西北到处跑。其实,一个好编辑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我也是编辑出身,深有同感。
评分沈昌文说,要是他来写扬之水,题目就作“不解风情”,落笔则在“善解风情”(一九九三年七月廿日日记)。梵澄先生善处材与不材间,扬之水则可谓乐作解与不解人了。其不解风情,《〈读书〉十年》(一)中已屡见,兹不赘。今且从《〈读书〉十年》(二)捡出两则“善解风情”...
评分沈昌文说,要是他来写扬之水,题目就作“不解风情”,落笔则在“善解风情”(一九九三年七月廿日日记)。梵澄先生善处材与不材间,扬之水则可谓乐作解与不解人了。其不解风情,《〈读书〉十年》(一)中已屡见,兹不赘。今且从《〈读书〉十年》(二)捡出两则“善解风情”...
评分这一本比之第一本好像有点弱了,主要是读书方面的文字弱了,多了旅行和家常。不过,倒是道出了当时做编辑的艰辛,最为有趣的是看她在上海组稿、开会的记录,在外出差,居然骑着自行车在上海东南西北到处跑。其实,一个好编辑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我也是编辑出身,深有同感。
评分对于扬之水女史,我原本只读过《诗经别裁》一种,没觉出多少好来,因此对于她的别的书,也就没什么兴趣了。但《<读书>十年》一出,还是把一、二给买了,三出来的时候也应该会买。这并不是说我希望借助日记了解赵女士,或者是想改变对她的想法,只是多少有点窥探欲,对于学者的...
《读书》十年(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