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1954~ ):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8年迴上海,任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雜誌社編輯。1976年開始發錶作品。1980年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1983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1987年應聘上海作協專事寫作。2004年受聘為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協主席。著有長篇小說《黃河故道人》、《69屆初中生》、《流水三十章》、《上種紅菱下種藕》、《桃之天天》、《遍地梟雄》等;中短篇小說集《小鮑莊》、《隱居的時代》、《憂傷的年代》等;散文集《獨語》、《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尋找上海》等。另有《王安憶自選集》6捲;作品多次獲全國中、短篇小說奬,《長恨歌》獲茅盾文學奬等,《發廊情話》獲魯迅文學奬。
《長恨歌》講的是主人公王琦瑤四十年的人生故事,由“上海三小姐”的傳奇開始,到解放後守在弄堂打針的傢常歲月,王琦瑤的日子錶麵看似平淡如水,內心的潮水卻從未平息,經曆瞭情感和歲月的幾度變遷。李主任、康明遜、老剋臘,還有一個伴隨始終的程先生,王琦瑤在不同的年齡和時間,和四個男人上演瞭不同的情感故事。
整部《长恨歌》,我个人最关切的人物其实是这个程先生。我有段很熟悉的遭遇和他很像,也都是因为难以摆脱一场感情的影响,而使自己的人生停滞不前。所以,对程先生,我怀有一份私人性质的怜悯和理解。 昆德拉在其另一部作品《笑忘书》中故弄玄虚地提出了一个概念——力脱...
評分陈林群 (一) 王安忆喜用量词“一股”,并非始于也不止于《长恨歌》。喜用指的不是数量,而是指不该用也硬用。《长恨歌》共使用了六十八个“一股”,大致可分两类: A.写客观 (1)它们其实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有点“大风始于青萍之末...
評分 評分看过此书,我感觉王安忆可以算作当今中文作家中少有的能把握中文神韵的。整本小说,可算得鸿篇巨制,但妙语珠玑,有些段落甚至是比诗歌还要诗意,比禅玄还要禅玄,让人不禁想要念诵吟咏。书中的人物描写都是写意的,不着笔墨但是神采盎然,那些精微缜密的情绪被严丝合缝地描摹...
評分不用多说,林夕近年来在两岸三地是备受推崇的。在他2000年为王菲《寓言》专辑订制的十二首词作里,众多意象、概念的拼接、组合,配合曲调的多元风格,营造了非凡的意境和感官效果。单这张专辑,就启发了以安妮宝贝为首的一众都市情感写手的创作兴趣,诞生了《彼岸花》等相关作...
當看到結局的時候,唯一的感覺就是仿佛舊上海也死瞭~~~
评分女人寫女人,也是一五一十斤斤計較,這種計較是囉嗦,但是也正是這囉嗦纔能把個中人物寫得仔細貼切。這本書中關於王琦瑤的故事其實並不新鮮,因為這樣的故事好像有意無意不費力氣就能存在於20th40s浪奔浪流以上海為背景的電影裏。
评分雖說是代錶作,但個人好感度不及〈天香〉,讀多瞭起膩。
评分我在19歲的最後一天與20歲的第一天翻讀瞭光陰的細水流淌。往日的語言融化進優雅落寞的詩篇裏,褪黃的故事在王安憶細細碎碎的文筆下被暈上瞭亦夢亦真的光色。路燈與夜色,針腳與姿色。霓虹與風光,淚眼與時光...往昔上海迷情,我醉在心裏,念在夢裏。
评分越到最後讀的是滿心的悲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