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1917年生於天津市,祖籍浙江金華。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4年考取瞭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1945年底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洋史,195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史博士學位。之後,何炳棣先生逐漸轉入國史研究,成績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代錶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明清社會史論》《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讀史閱世六十年》等。
本書主要目的之一即在詳列大小城市會館之名,以為今後中外學人更進一步較全麵研究的參考。因為文獻資料極端零散,大多數方誌皆忽略會館公所,這項近乎機械的工作,費力雖多,收效則甚為有限。因為文獻記載多闕,本書所能列舉大小各地的會館當然不會詳盡,與實際數目相差必遠。但這有限的收獲已經代錶十餘年來作者為研究明清土地、作物、人口、移民而遍翻北美所藏中國方誌的附帶結果之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按需。
评分高鐵上看完何先生這本小書。小書是先生研究明清社會經濟的附帶産物,主要觀點有二,一是中國籍貫觀念的形成與孝、官吏籍貫限製的行政法以及科舉有關;二是通過分析會館論證地域觀念的消融。根據孔飛力的觀點,海華華人曆史如果看作中國史的延續,那麼會館的曆史還能繼續書寫。
评分史料很詳實,思路也很清晰,雖僅“係作者綜閤明清社會經濟史工作長期計劃中一個較小環節”,亦足見工夫之紮實和功力之深厚。另外,很喜歡作者論述的風格,簡約而嚴謹、精到。
评分第一章和最後一章值得看看,從籍貫概念開始談會館公所,這是討論問題的起點,很有參考價值
评分會館製度的誕生與中國曆史上特有的籍貫觀念與地域組織的發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何炳棣先生認為,無論是作為地緣組織的會館製度還是作為血緣組織的傢族製度,都在傳統中國社會造成瞭零散分割的局麵,加強瞭小群的觀念,削弱瞭大群的意識,因而延緩瞭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是五百年來會館製度的發展錶明,經濟與社會力量無時不在削弱會館組織中原有的畛域觀念。共同的經濟利益推動瞭會館地緣結閤嚮業緣結閤的轉變,土著與移民的混居則促成瞭土客的社會同化。因此,即便沒有近代以來的大變局,內在的經濟與社會力量也會促進畛域觀念的消融與大群意識的産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