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兴,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交大亚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并为国际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主编、《人间思想》(中繁版)期刊主編。同时用英文和中文发表文化研究论文,许多重要著作已经被翻译成英文、中文、韩文、和日文。这本《陈映真的第三世界》是他继《去帝国之后》回溯台湾在地的左翼分子的又一力作。
本书所追溯的主要是陈映真五个文本中所提供的有关理解线索。这五个文本包括陈映真早期创作的《乡村的教师》(1960),八十年代创作的《铃铛花》(1983)、《山路》(1983)、《赵南栋》(1987),九十年代创作的《当红星在七古林山区沉落》(1993),这五篇是陈映真文学中最为直接以左翼分子为主体的写作,关切的都是五十年代入狱的地下党人及其家属,其中前四篇完成于风声鹤唳的戒严期间,显然是作家在不顾外在情势的险峻而紧追左翼前辈们的产物。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他当时这种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通过对陈映真五篇小说的文本细读和梳理,勾勒出一条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革命前辈们的气魄令人崇敬,作者笔端洋溢的情感也十分动人。读完之后对“左统”派知识分子们的精神信念,有了更贴近历史语境的体认和把握。 时至今日,陈映真文本中敞露的难题仍然尖锐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左统派不同的思想命运令人深思,而历史的巨变也呼唤着从现实的土壤中汲取新的战斗力量与精神资源。如何在继承先烈传统的同时扎根现实,呼唤幽灵的回归?这是避无可避的问题。
评分读的时候有一些简单的想法。 首先是,陈映真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他的思想谱系里汇聚着众多理论与自身基于现实的思考。想要理解陈映真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要对接于现实,他的复杂性绝不是简单的文本内部分析可以阐明的。 而陈映真所身处的时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台湾左翼运动的退朝与60年代世界普遍的革命化进程、意味着殖民统治结束之后挥之不去的帝国主义幽灵、意味着蓝绿斗争、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感觉陈光兴这本书谈得还是偏浅了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导论性质的文章。感觉他在尝试陈映真文本的时候,自身也遭遇到了某种“言说的困境”。 最后是,陈光兴的引言真的很感人。
评分《乡村的教师》《铃铛花》《山路》《赵南栋》作为主要分析文本,借着陈映真的文字,回顾了台湾左翼分子在特殊时期的处境。文本的一些细节有些淡忘,但读书的时候慢慢地回忆了起来,《乡村的教师》当时读的时候虽然想到了精神的幻灭,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当时大背景下左翼的处境,还有《铃铛花》的高老师,读的时候也没在意他关心贫苦学生的背后的用意。《山路》读的时候很震撼,看文本分析依旧很震撼。关于《赵南栋》得到了很多,之前一直不大理解赵南栋这个人的人物形象,看到那句“无法承受过去历史加在他身上的无比的重量”,我就完完全全地明白了,陈映真在这里不只写了左翼那一代的事情,还有他们的下一代,断层与陌生,《山路》里国木也是类似,两个时代的人在做两个时代的事情,就算是他们亲如父兄。
评分陈明忠够“硬”了,然而可能在党内有话语权吗?“历史”不能只进去,而出不来,纵情于“思想史”至极端,就是和当下与活人的隔膜。左统派在台湾无法回应台湾,在中国无法回应中国,这一点上要负起责任的,绝不仅仅是蓝绿和美帝吧?
评分7.5,相对简单易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