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摩登

上海摩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在某种意义上,李欧梵并非甘于固守书斋学院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性理论是他的"手术刀",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欧梵
出品人:
页数:500
译者:毛尖
出版时间:2017-7-15
价格:6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8165044
丛书系列:李欧梵作品
图书标签:
  • 李欧梵 
  • 文化研究 
  • 上海 
  • 城市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城市 
  • 文学 
  • 毛尖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

李欧梵精彩重塑摩登上海的文化肖像,并由此奠定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讲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为主的都市文学,第三部分则重新思考30、40年代的上海世界主义和香港对老上海的怀旧以及80年代后都市上海的重建。 首先,上海的历史。我们知道,上海不是文化古都,不像西安、南京、北京、...  

评分

在談到邵洵美的唯美和頹廢主義時,李歐梵對魯迅的一番評論叫人新奇: "也是因為葉靈鳳以比亞斯萊的名義自我吹捧惹起了魯迅的道德憤恨,在一連串的文章裏,魯迅直面攻擊了葉靈鳳和他的同黨。不過同時, 魯迅自己卻也對比亞斯萊(Aubrey Vincent Beardsley)的藝術情有獨鍾;他選了比亞斯...  

评分

上海摩登李欧梵 再版序 戴望舒的名诗《雨巷》似乎有漫游者的气氛,但“巷子”的美学则值得研究了,它也许代表上海的弄堂世界,但更富田园之美。 然而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恰是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的编辑方针,他甚至把左翼政治和艺术上的“前卫”(avant-garde)联系在一起...  

评分

《上海摩登》以《子夜》的第一段开头,呈现的是霓虹灯下光怪陆离的上海,并用《子夜》原标题“1930:中国罗曼蒂克”来引入时间的界定;第二部分对一系列带有上海印记的作家作品进行评述。第三部分反思上海世界主义以及与香港的关系,以张爱玲《中国的日夜》结尾,写道士带着“...  

评分

本书对那些不了解上海的人,在出版的年代,应该有着很重要的“普及”作用。但对于已经或初步了解上海的人来说,稍显不过瘾。 第一部分,也许是资料所限,也许是“彼岸”血肉经验隔膜所致,写的很罗列,有些“浮光掠影”。 第二部分,从文学作品及人物入手进行分析时,开始感...  

用户评价

评分

当年写论文很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

重绘上海,重新考量上海作为读书的现代性和上海电影中的都会语境,回到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邵洵美、叶灵凤和张爱玲等作家的文学文本里讨论上海现代文学和想象。就我个人来说,影像最深的莫过于对上海-香港之双城记的讨论:李欧梵老师在书中论述了两个城市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殖民后殖民化的角度来看,香港曾是上海传奇大都会的可怜镜像,是上海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和避难地;四十年代张爱玲的上海把香港作为“她者”;随着香港经济腾飞,香港对老上海怀着越来越强烈的乡愁,并由大众媒体使之巩固而不被遗忘;九十年代的香港困扰于身份焦虑,将旧上海视为“她者”以定义自身。从而也启发了我对最爱的电影《阮玲玉》更深入的思考,它在香港和上海间“建立起某种超越历史的象征性联系”,阮玲玉与张曼玉的模仿间的逼真效果强调了二者的历史距离。

评分

新版再读 启发依然

评分

谢谢!保佑25号前顺利写完人类学论文!

评分

【2018读书计划•伍拾叁】终于读完,毛边本。哈佛学派的关于中国社会学著作总是很耐看,对于素材的重视程度很高。本书改变了我之前对于张爱玲的无知偏见,同时也让神一样的鲁迅略微回归凡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