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麟(1905―1942),自號素癡,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曆史學傢。早年就學於清華大學,以纔、學、識齣眾知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纔子”。1929年,留學美國,在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四年後迴國,相繼執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浙江大學。學貫中西,兼通文史哲,後專門從事曆史研究。1942年10月24日在遵義病逝,年僅37歲。張蔭麟一生誌在國史研究,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新史學的開山大匠。他一生著述多散見於報章雜誌,隻留下一部專著《中國史綱》。
本書是張蔭麟短暫的一生留下的曆史著作,但已足見作者深邃敏銳的識見和淵博厚實的學養,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書的撰寫,在當時是作為曆史教材的一種讀本,所以在形式上就更為生動活潑,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闆,但同時又富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且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曆史飽含情感與敬意,故全書無任何淺薄、空疏、浮誇,書中的不少觀點和思想在今人看來仍極有價值和參考意義。
许是看惯了正统的历史书籍,现在回观张先生的著作,别有一番风味。 张用其独特的视角概论了中国自商(夏的历史,张多是从商考证的)至东汉的 历史,其中匠心独具。他写此书想是也结合了当时中国之国情,蛮有借鉴意义。 看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按张的观点,中国自周后...
評分自己读书妄称20多年,历史类的图书、杂七杂八的文学评论和零星的历史研究文章也可厚着脸皮说读了一些,却似乎未曾对“张荫麟”三个字有太多印象,直至一阅《中国史纲》。 不知是后来者有“重生轻死”的习惯,还是原本就因为知音难觅。张荫麟,一代史学奇才,静静地隐没...
評分中华书局这一版本比上古版本少了王家范先生的<<读张荫麟《东汉前中国史纲>>,这一文不可不读,全文如下: 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过滤器煞是无情。大江东流不止,潮起潮落,风行的未必就能传承,精萃遭遇冷落亦时或有之。所幸时光似水,反复冲刷筛洗,是沙砾是金子总会逐渐分...
評分趁着政协开会的间歇,断断续续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看完了,第一感觉就是惜乎先生去世的太早,若是能将中国历史全写一遍,竟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儿。 荫麟先生深入浅出,讲了上古到汉的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这几百年的重大事件,以人物为线索,条分缕析、举重若轻,文笔...
評分P162 陈余致信秦大将章邯:“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P125 孟子答许行信徒陈相:“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通史不通啊 寫到劉秀戛然而止 大抵是因為張君早逝
评分花界有一恨,海棠無香 史屆當有一恨,史綱無續
评分作者語言直白詳細、偶有文采而比較友好,如果能夠寫完,應該是不錯的側重於史事的入門通史。不知為何寫西漢曆史時漏過瞭宣昭霍光,或有補充,可惜天不假年,通史不通,止於西漢末。作者似乎受馬列影響對商人資本傢十分不待見,多有為告緡辯護之語,其又言武帝時人民稅賦不重,與常識相反,尤為可疑。
评分全書幾無一句廢話,好!
评分惜君早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