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学家,曾担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荣获政治学界最高奖约翰·斯凯特奖,且为2013年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得主。曾出任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目前著书14部,被译为20多种语言,在比较政治、美国政治、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领域均做出过卓越的原创贡献。代表作《让民主运转起来》和《独自打保龄》是过去半个世纪引证最多的社会科学著作,在国内学界和思想界也有深远的影响。多年来,他担任过多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以及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资深顾问,其学术思想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草根社会运动的勃兴。
译者
田 雷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教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雅理译丛》主编。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2008年),耶鲁大学法学硕士(2010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美国宪法的历史与理论、中国政治与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政治理论。近期出版的译著包括《我们人民:转型》和《林肯传》。目前正与几位年轻的朋友共同编辑“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yalipub)。
宋 昕 复旦大学古籍所先秦两汉文学专业在读硕士,曾就读于重庆大学博雅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研究方向是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其实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在后边),因为它写得新,让我们看看美国人最近怎么吐槽自己的国家的教育和生活。这很好。看起来美国人和现在的中国没什么两样,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拼爹、学区房、虎妈、拼成绩……这很好。可为什么写这本书的美国人觉得不好呢? 因为...
评分“你的过去并非我的过去,你的现在甚至也不是我的现在。” 最近有幸关注到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亲切之感,甚至有一瞬间的恍惚,我以为书中说的是中国的事情。实在是太相似了。美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就是不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书中选取了美国不同地点的父子或母女进行采访。由于选...
评分 评分纵观《我们的孩子》,这本书不因深入细节而不见形体与整体框架,同时也不因它的格局之大而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所谓大象无形,包罗万象。这本书对于教育领域或许是意义非凡的,在往往聚焦单个问题深入探究的教育学专著中,《我们的孩子》宕开一笔,提供了一个整理教育问题分支的...
评分Intro 大概是去年的六月,正是考研人正式进入备考状态的时期,我向波波谈起了对社会阶层的思考与抱怨,那时(当然现在也是)我常常陷入一种怨天尤人的状态里,急需来自长辈的开导,虽然她连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但还是会发给我长长的语音转文字的回答,让人心生温暖。就是这时...
每一章皆用不同的故事对比(工人阶级家庭vs中上阶级家庭),在对比中揭示了经济隔离、阶级隔离、种族隔离、居住隔离、学校隔离等残酷的现实,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留给个人努力的空间越来越少,美国梦越来越衰落,书中所分析的也是我们目前的状况。
评分我受不了这种翻译风格,我觉得在智性的幽默与油滑的俗套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诸如撕逼、单身狗这类网络词汇,使用当慎重,格调实在太低。相比作者的分析,我实际更喜欢看那些田野调查的案例,在这个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美国孩子的问题,亦是我们孩子的问题。
评分关于教育与阶层固化这一突然在中国兴起的热点话题的深度研究,读此一书胜过百篇公号文。
评分这个书其实很好地说明了美国主流社会科学界都关心啥问题以及美国为啥????……
评分整个看完觉得和美国梦破碎没什么关系,而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原生家庭决定论。数据分析很扎实,叹为观止,还提出了改进办法。作者还写过《独自打保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