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循祥
現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係講師、師資博士後。2010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授人類學博士學位。2011年獲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興趣有政治人類學(社會學)、香港研究、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文化研究等。
在中國人類學學界裏,這是第一部建立在長時間田野作業基礎上的有關香港社會的著作。全書用“權力的生成”這一理論框架組織民族誌材料的敘述,係統地闡述瞭無權者之權力的前提和原則,無權者之權力生長的機遇與限製,權力生長的社會戲劇、組織機製、網絡機製和有效的行動機製和途徑,以及其與無須暴力的國傢權力形成的“對抗性閤作”這一政治生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沒有附上田野報告真是遺憾。過長的鋪墊也有些纍贅,不過也提供瞭不少難得看到的香港的“實況”。權利是勢能,而權力的轉化正是將名義上的勢能變為動能的過程,這就是“權力的生成”的真意。有點意思。不過這邊廂容忍度太低瞭,因為大概不關心是否愚蠢,隻關心是否快捷。
评分1.讀論文的時候非常心潮澎湃:一種可操作的行動路徑。但是讀完書卻總覺得沒讀過癮,像脫講的,太“友善”瞭。我覺得在“power to”(而不是典型意義上power over)的框架裏很能自洽,但是“對抗性閤作”的閤法性在哪裏?會不會理想化瞭一點? 2.對香港“內在化他者”以及香港人“關注的旁觀者”的定義都極好,對於唐樓及唐樓經濟的解釋也很精彩,某種意義上不理解唐樓就不能理解利東街何以重要且不可替代。夏老師寫香港讓人越看越難過,也僅僅十年,不知道作者想到14年和現在發生的事情會不會也覺得唏噓? 3.這本書提醒我反思自己一直預設的立場。“本地文化”/“社區”/“地方”這些東西的閤理性真的是不言自明的嗎?誠然,對本地文化的保護不都是本質主義,但我們抗爭的究竟是什麼? 依然非常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書!
评分現在來看,更加有趣
评分對於港十五關注組如何成立發展的瞭解有幫助,但是無權者的權力是否生成持保留意見。後記裏提到利東街用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的公共政治是可以不暴力的,關於這點,並不認為二者有證明關係。畢竟最終社會運動是失敗瞭,讓人認為無暴力的反抗是很難成功的
评分#所以,你所對抗的究竟是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