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在伊朗雷什特出生,成长于德黑兰,并就读于
德黑兰法语学校。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朗人为躲避战乱而离开祖国,莎塔碧也被父母送到维也纳读书,此后四年间作为小留学生独自漂泊异乡。18岁回到德黑兰,四年后再度去国,赴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莎塔碧有多部漫画作品出版,《我在伊朗长大》是其成名作,此外,她的插图作品也常刊载于《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等报刊杂志。
本书内容是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与邻国伊拉克打了八年战争,大量戴着天堂钥匙的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作者在1984年14岁时离开伊朗求学奥地利,此时两伊战争正酣。1988年作者回到伊朗,在一度消沉之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1994年毕业后再次离开伊朗。本书虽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或者说是私人生活小史,但透过一个儿童、以及一个离开祖国四年后又重回伊朗并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年轻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伊朗,对于了解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国家还是别有一番启示。
1是的,你是上苍之光,你是我的选择,是我最终的和最好的选择。P8 2革命就像一辆自行车,什么时候转不动了,它就倒下来了。P10 3 烈士的献身是向社会的静脉注入献血。P118 4世界上没有一种狂叫能够释放我胸中的悲伤和愤怒。P145 5我看着外婆脱去哟福。每天早晨,外婆都摘下茉莉...
评分暑假的时候想去伊朗旅游,最近看了《一次别离》,《逃离德黑兰》,建立的全都是西方眼中的伊朗印象,换句话说,就是反伊朗的伊朗印象。有没有人想过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伊朗? 《我在伊朗长大》,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迫害。人们一提起那个波斯古国,真的就是原教旨主义、狂热...
评分 评分 评分“我像往常一样又一次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必须教育自己”
评分2001年出版的书,现在2017年了,还是对伊朗一无所知。有一句话醍醐灌顶:人要持续教育自己。
评分@所有人 推荐给大家。
评分看完漫画和根据原著漫画改编的电影,觉得各有特色。的确颠覆了我对伊朗的传统认识,也改变了我对伊朗女性局促的认识。漫画中出现了三位主要女性:我的奶奶,我的妈妈,以及我,都展现了一种自尊自强、不卑不亢、不轻易妥协的气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漫画也是在展现我这一过程的转变)。
评分政治性太强了,没在那样的国家成长,有些东西很难想象,不过作者始终心怀桀骜与自由,希望她能过她想过的生活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