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莫·莱维(1919-1987),意大利化学家,也被誉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
莱维1947年出版回忆奥斯维辛经历的处女作《这是不是个人》时,卡尔维诺为他撰写书评,直至该书于1958年推出修订版,莱维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1963年出版的《终战》,描述他从集中营得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并于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劫后余生》。
出版于1975年的《元素周期表》是莱维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并在2016被BBC出于教育公众的目的,改编成两集广播剧。
《元素周期表》是意大 利作家普里莫·莱维风格最强烈的文集,既有自传因素,又糅合了寓言、想象,甚至历史。作者通过阐释二十一种元素的特性,钩沉了自己在二战前后的成长、生活,对人类道德和物质世界的隐蔽关联进行了深邃动人的追问。
化学家和奥斯维辛幸存者这两个身份,在莱维身上如此强烈地共存着。对于莱维而言,化学是“一所政治的学校”,化学的物质世界向他呈现诸多微妙的伦理和道德隐喻,帮助他面对身为一个意大利犹太人在法西斯岁月中经历的诸般流离。
莱维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皮埃蒙特地区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气体来指代当时服膺于希特勒的意大利知识分子;而用元素“锌”“惰性、必须要有杂质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来有力讽刺了当时希特勒鼓吹的“犹太人是一种必须要去除的杂质”的荒谬言说。“铈”、“钒”、“金”的故事则隐约还原了作者在奥斯维辛担任“化学工程师”的经历的痛苦记忆;而莱维对生命的看法也在最后一章“碳”中揭露无遗,作家以超历史的视角还原了一枚碳原子在天地万物和人体之间的传递和循环。每个读者也被迫和莱维面临一样的思考:既然生命都是物质的偶然、随机重组,那生命必定是虚无的吗?
在一般人的眼里化学和文学完全是没有关系的,在我眼里也一样。可在莱维的这本《元素周期表》中,我们知道“化学并不是一个‘学科’,并不晦涩难懂,也非令人困惑的、塑造现实的知识基础:化学就是现实本身。化学在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反应,甚至在我们和他人...
评分 评分让我意外的一本书。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介绍元素周期律的书,想要补一下化学知识才读的。没想到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莱维是一位化学工作者,也是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小说每一章都用一种相关的化学元素命名,非常独特的作品。 这是一本微观历史,一个曾身处其中的犹太...
评分 评分让我意外的一本书。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介绍元素周期律的书,想要补一下化学知识才读的。没想到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莱维是一位化学工作者,也是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小说每一章都用一种相关的化学元素命名,非常独特的作品。 这是一本微观历史,一个曾身处其中的犹太...
一个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爬出来的化学家的一生。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故事,都会对某人有特别意义,就像年轻时爬过的某座山,去过的某个海滩。它用自己生来就有的特性,慢慢讲述。
评分新版精装!内文80g象牙白优质纸! 纪念普里莫·莱维(1919-1987)去世三十周念纪念日。
评分这本书老让我想起以前读书时认识的一个学长,本科化学专业,半道萌生了文学兴趣,于是研究生投考文艺学。他毕业时我送了他一本《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科和文科,就像是我们从球体的这一极出发,终会在另一极相遇,看似对立,实则同归。
评分化学与文学的结合。
评分一个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爬出来的化学家的一生。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故事,都会对某人有特别意义,就像年轻时爬过的某座山,去过的某个海滩。它用自己生来就有的特性,慢慢讲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